那些整天把艺术史挂在嘴上的人天天到这里来,用他们那些关于艺术史的胡说八道充塞参观者的耳朵,他们每天赶着十几个班的学生经过博物馆的展厅,用他们那些喋喋不休的蠢话去毁掉这些幼稚孩子们的一生。研究艺术史的人实际上是消灭艺术的人。艺术史家鼓唇弄舌谈论艺术,直至把艺术谈论得寿终正寝。艺术活生生地被艺术史家谈论致死。
——《历代大师》
音乐评论家雷格尔每隔一天就要到艺术史博物馆,坐在丁托列托的同一幅画像前,三十多年来从不间断,直到某一天他妻子离世。时隔半年之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幅画像前,并邀请老朋友阿茨巴赫尔第二天去博物馆与他会面。通过阿茨巴赫尔的眼睛,我们得以了解雷格尔:他妻子的死,他关于自杀的想法,他对大师们的评论,以及最后,此次会面的目的。既充满悲观又兴高采烈,既憎恶有加又十分滑稽,《历代大师》是一部有关文化、天才、国家、阶层、艺术价值和人类自命不凡的讽刺性喜剧。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德语文坛风格最独特、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对他有很多称谓:“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灾难与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故事破坏者”等。作品已被译为45种语言。
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机)和社会现实(人道与社会变革)。文字极富音乐性,以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向纷乱昏暗的世界投掷出一支支光与热的火炬。
抱去虚伪的衣裳,剩下的除了鸡巴就是阴道。 生命黑暗的本质应该是虚无与死亡。我理解黑暗,所以我就懂得光明。 所有的人与事都值得批判。 留下来的东西都具有恶心的气质。 ——吴昊昊 生下十三亿臭虫。 ——《批判中国》中的王老三。
评分为什么要花时间听这些疯话?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对德语文学知之甚少,但多少还停留在《铁皮鼓》那样史诗般的印象里。看这系列酷炫的封面顿感高大上,先从最感兴趣的名字下手,一气呵成没分段能看完不窒息也真是作者和读者的本事。但拿到手翻起来就停不下来,骂人...
评分读实验派的文学,如佩雷克《冬日之旅》之类的书,转身再去读伯恩哈德,——他的《水泥地》(Beton)或《伐木》(Holzfällen),你就分辨得出,到底哪个书是真好的,哪个不是;哪个书能以人呼吸的余地,哪个不能,或还将要你窒息,将你拉入洼地。尤其是如今,这类文学变得稀...
评分最初阅读每一行文字,回应目光的是一根一根尖锐细密的小刺,它们戳破梦幻城堡,点啄每根神经,柔软床、温暖灯光不再舒适,你如坐针毡,你心情不爽。 这是一本捣毁所有阅读心情的书。你读的是故事,你读的不是故事,你读的是爱情,你读的不是爱情,你读的是政治,不,...
评分读实验派的文学,如佩雷克《冬日之旅》之类的书,转身再去读伯恩哈德,——他的《水泥地》(Beton)或《伐木》(Holzfällen),你就分辨得出,到底哪个书是真好的,哪个不是;哪个书能以人呼吸的余地,哪个不能,或还将要你窒息,将你拉入洼地。尤其是如今,这类文学变得稀...
读过三十页才进入这个絮絮叨叨的老头子雷格尔的世界。雷格尔丧妻后发现除叔本华以外的历代大师都靠不住,并对各领域的“大师”批判。读后略喜伯恩哈德,越来越感觉到语言的重要性。要求自己多学一门语言。 i.全部阅读者&彻底翻阅者。ii.失败的艺术教育&国家的孩子。iii.对施蒂夫特的批判,不负责任、小市民的(文学)。iv.批判海德格尔,阅读甜点(哲学)。v.童年=地狱。vi.不守时是严重的漫不经心。vii.奥地利无厕所文化。viii.批判虚伪逢迎。ix.痛恨政治与报纸。x.培养(灌输)妻子。xi.批判保姆(低等阶层)。xii.揭示见会面目的。达到最终“喜剧”。
评分历代大师 我有多恨这个国家,我就有多爱它。在他的不屑于愤恨中包含着他对这个民族,这块土地深深的爱。
评分有资格才可以吐槽和自我反讽啊。不过,到最后才意识到大师在人生的路上帮不了自己,也可能是读傻了。火力全开,真有意思啊,非凡的阅读体验。
评分伯恩哈德即使一副反人类反社会的腔调依旧不会让人反感。反而,他的愤怒、他的赤诚、他的撕裂感都率真诚恳。让我们探问自身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评分演出糟糕透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