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整天把艺术史挂在嘴上的人天天到这里来,用他们那些关于艺术史的胡说八道充塞参观者的耳朵,他们每天赶着十几个班的学生经过博物馆的展厅,用他们那些喋喋不休的蠢话去毁掉这些幼稚孩子们的一生。研究艺术史的人实际上是消灭艺术的人。艺术史家鼓唇弄舌谈论艺术,直至把艺术谈论得寿终正寝。艺术活生生地被艺术史家谈论致死。
——《历代大师》
音乐评论家雷格尔每隔一天就要到艺术史博物馆,坐在丁托列托的同一幅画像前,三十多年来从不间断,直到某一天他妻子离世。时隔半年之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幅画像前,并邀请老朋友阿茨巴赫尔第二天去博物馆与他会面。通过阿茨巴赫尔的眼睛,我们得以了解雷格尔:他妻子的死,他关于自杀的想法,他对大师们的评论,以及最后,此次会面的目的。既充满悲观又兴高采烈,既憎恶有加又十分滑稽,《历代大师》是一部有关文化、天才、国家、阶层、艺术价值和人类自命不凡的讽刺性喜剧。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德语文坛风格最独特、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对他有很多称谓:“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灾难与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故事破坏者”等。作品已被译为45种语言。
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机)和社会现实(人道与社会变革)。文字极富音乐性,以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向纷乱昏暗的世界投掷出一支支光与热的火炬。
只看完《事件》,写各种人物,百十字一篇,似乎承袭卡尔·克劳斯,特点在笔锋突然一转,方向随之一变,犹如被梦惊醒。尚看不出大师大在何处。 与KAFKA许多短章有平行之处,但力道太弱。 蠢话暂存:似乎,德语是不宜作小说的,空间感太强。
评分抱去虚伪的衣裳,剩下的除了鸡巴就是阴道。 生命黑暗的本质应该是虚无与死亡。我理解黑暗,所以我就懂得光明。 所有的人与事都值得批判。 留下来的东西都具有恶心的气质。 ——吴昊昊 生下十三亿臭虫。 ——《批判中国》中的王老三。
评分最初阅读每一行文字,回应目光的是一根一根尖锐细密的小刺,它们戳破梦幻城堡,点啄每根神经,柔软床、温暖灯光不再舒适,你如坐针毡,你心情不爽。 这是一本捣毁所有阅读心情的书。你读的是故事,你读的不是故事,你读的是爱情,你读的不是爱情,你读的是政治,不,...
评分一星全给伯恩哈德。 下面让我们来谈谈翻译。 搜了一番,伯恩哈德的作品似乎只有这个译者的翻译版本,此公在前言里言辞恳切,隐隐有将这样一位西方文坛重量人物介绍给中国的含辛茹苦之感,译者笔风流畅,文白比例得体,没有老辈文人和一些台湾翻译家常带的浓浓遗老味儿,于是...
评分为什么要花时间听这些疯话?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对德语文学知之甚少,但多少还停留在《铁皮鼓》那样史诗般的印象里。看这系列酷炫的封面顿感高大上,先从最感兴趣的名字下手,一气呵成没分段能看完不窒息也真是作者和读者的本事。但拿到手翻起来就停不下来,骂人...
一个仇恨一切的老头,絮絮叨叨。让人对这个世界充满憎恨,他恨奥地利就像那个谁恨天朝 恨铁不成钢
评分270页无分行火力全开一骂到底
评分读这本书,几乎没有人不被它痛骂到愧怍伏地。一气呵成的激愤和毫不留情的痛斥,近乎反人类反社会的愤怒,读来却尤其哀伤,一种自毁地决绝,一种“反天真”的天真的究极。如果把书中重复的词语去除的话,整本书五页不到,连一篇文章的量都没有,但是有了那些词语,血肉被充实,看到的,写透的比它本身深厚的多。庞大的多。 远远不止。以及,呛入肺腑的呼啸。这就是伯恩哈德的语言。
评分270页无分行火力全开一骂到底
评分演出糟糕透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