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美国记者亨利·斯各特所撰,详细回顾了日本文坛名匠三岛由纪夫的一生。亨利是三岛生前的好友,也是在他意外身亡后唯一列席他葬礼的一名外国记者,因此对于三岛的生平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翔实可信,对于三岛的爱好者而言是一本难得的传记资料。书中还对三岛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将之与同时代的日本名作家,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进行横向对比,对日本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略窥日本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国民精神。
在这部三岛由纪夫传记中,斯托克斯用深入、动情的笔调,梳理了三岛充满矛盾的短暂人生中一个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文学成就,也刻画出他那颗深受煎熬、躁动的心灵。作者是三岛的好友,也是唯一见证三岛率领政治团体进行军事训练、并参加三岛死后对其追随者法庭审判的外国人。
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英国著名记者,曾先后担任英国《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东京分社记者,目前定居东京。他是和三岛由纪夫私交最好的外国记者。
书极有诚意。但后半部比前半部好。因为作者60年代才第一次见到三岛本人,其后有了个人交往,写出的东西也有了实在感:三岛是可见的。而对于这位作家的前半生,作者多由作品及文献推测,但这样其实是非常不靠谱的。文字仿佛是表达意念与精神的最佳方式,却也由此可称之为最佳伪...
评分兰波一如既往带着氤氲的邪气说:“幸福,它的牙齿对于死亡是很柔软的”,这像是一个寓言,是农夫的胸膛与冬眠的毒蛇,是一座岛屿与肆虐的海啸。充承着斑点的无奈,与躲藏的可能,因此,伟大的兰波在22岁前就割断了精神与生命的脐带,在非洲的大陆上,上演他与死亡相逐的人生。 ...
评分加缪说:“自杀是在内心的寂静中所计划的事情,就好像一部艺术作品。”三岛由纪夫精心策划了自己的死亡,细致到准备好了包裹尸体的棉絮。 最初接触三岛,其实很偶然。高中历史课,江级让我们每个人按学号,轮流介绍历史上的今天。那天是11月25日,我走上讲台简单地说了几句。...
评分兰波一如既往带着氤氲的邪气说:“幸福,它的牙齿对于死亡是很柔软的”,这像是一个寓言,是农夫的胸膛与冬眠的毒蛇,是一座岛屿与肆虐的海啸。充承着斑点的无奈,与躲藏的可能,因此,伟大的兰波在22岁前就割断了精神与生命的脐带,在非洲的大陆上,上演他与死亡相逐的人生。 ...
评分我一生不安的总帐,犹如一纸菜单,在我还没能读懂的时候,就赋予我了。——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生于1925年1月14日。摩羯座。但他全然颠覆了我对摩羯座踏实、沉稳的印象。我一直觉得他更象处女座,矛盾、自恋、偏执和某种天生的看透世事的虚无。 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自编自导...
恰巧在三岛的忌日读完这本书。他功利、虚荣,不能忍受他人的漠视。表面上他自信满满,其实最脆弱,听不到掌声他根本没力气站起来。通读下来,最让我惊讶以至羞愧的是三岛的勤奋,从16岁起他几乎马不停蹄地工作了30年,用整个的夜晚来读书写作。记得村上春树说,日本人的身体条件很难写长篇小说,他们体力达不到。在生命前半段,三岛嫌恶自己羸弱的身体,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字上。三十岁开始健身以后,他又追求“身体的语言”,认为精神易腐,而肉体不朽,但这时他又陷入悖谬的境地:他号称放弃了语言,却又只能以偏执狂似的书写来作为放弃的方式。他是必死的,因为他必须实践自己的美学,他必须证明肉体的不朽——而他必定失败,知行合一的阳明学使他不屑于寻找一种讨巧的捷径,能走的路只有死亡。
评分原来是 @于是 老师翻译的
评分作者的观点很明确,翻译也很到位,虽然一些地名译得有问题,但总体来说值得推荐。
评分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很庆幸自己读过这本三岛由纪夫的传记。让我对日本人的生死观能梳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但是日本人的思想和民族性格,真的就像永远都看不完的AV一样,那种复杂又直接,强烈分明又暧昧不明的矛盾性,就像中国人的劣根性一样,深深地扎在骨子里,就算挖再深,都吃不透。
评分相比之下,在关于三岛的著作中,这本书已经足够详尽与深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