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资深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第二次世办大战后马歇计划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1978年本书出了第一版,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对较早前危机的更多研究,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有必要对第一版进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经济的崩溃促使本书第三版的诞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对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它的问世可能只是出于作者的职业需要。推动力部分是来源于1994~1995年间的墨西哥危机,但更多的是由于1997~1998年的东亚危机,殷鉴不远。此外,与过去一样,其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已填补了历史中的一些空白,本书也加以吸收,以充实前后发展的讨论。
这本书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次实在没看下去,到期后续借了一次还是没看完就还了。想想不甘心,觉得内容还是很有价值的,就又借了来看,在第二次续借到期前拼着命翻完了。几乎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印象。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人评价说原书写的很不错。然后在对冲基金风云录2里看到主人...
评分金德尔伯格的《疯狂、惊恐与崩溃》梳理了1816—1998年历次全球金融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融危机的模式、规律、起因、影响以及政策预防的可能性。与金德尔伯格一贯的历史写作风格相一致,这本书体系宏大、论证深刻,同时史料繁复、理论机制复杂。二者的交织让我不断感叹作...
评分在本次金融危机的持续阶段,2009年的下半年,我在李志文老师课的推荐书目中看到了这本书。在2010年中,美国的金融危机渐渐过去,人们或开始了美好新生活的计划,或关注着欧元债务危机时,我读完了这本书。外界环境的不同,带动着我心境的不同,也造成我的关注点不同。 可以说...
评分1. 不同人的理性程度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理性程度也不一样 2,根据历史经验,泡沫的破裂常常源于一些小的负面事件;或许在高点时,精明的投机者已经蠢蠢欲动了,一看到一些负面事件,这些人便急忙跑路。
评分在本次金融危机的持续阶段,2009年的下半年,我在李志文老师课的推荐书目中看到了这本书。在2010年中,美国的金融危机渐渐过去,人们或开始了美好新生活的计划,或关注着欧元债务危机时,我读完了这本书。外界环境的不同,带动着我心境的不同,也造成我的关注点不同。 可以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评分我记得您的演讲,膜拜中
评分不具体、不深刻,无新意。
评分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本历史著作,史料翔实,证据充分,可惜就是感觉写得有些琐碎,中间一些章节让我看得有些昏昏欲睡。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好书。
评分这本书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 (1)重视资本跨境流动,特别是对于不大的经济体,外资流入几乎都会推高资本泡沫; (2)信贷宽松往往会导致资本泡沫,而信贷宽松与金融创新紧密相关。金融创新的一个方向是放款给以前不合格的借款人; (3)泡沫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泡沫的出现往往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这部分人通常兑现利润后会投资其他资产,从而引发其他资产泡沫,这一点在在2015年中国股市房市上都出现过; (4)泡沫也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播,产业链的泡沫也是; (5)汇率市场的表现往往对资产泡沫有指向性作用; (6)最后借款人不能规避泡沫破裂,只能在泡沫破裂后挽救危局,而作者也赞同盖特纳的想法,即“救急优先,秋后算帐” 从上面看出,作者非常重视资本流动(汇率)以及信贷扩张,这两块或许对于泡沫具有指向性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