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主要精神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以深入世間、自利利他為本,自利利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綱要,一切大小乘教義皆從此齣。《大智度論》雲:“般若波羅蜜為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其中就有二十二年談般若。當《大般若經》傳人中土以後,玄奘大師在唐高宗顯慶年間奉旨翻譯此經時,曾感“桃開六度”(桃花一年開六次),足證此經之殊勝。 後世學佛者多,而悟道者少,就是因為不能深入般若,有的望而生怖,有的無知妄談,雖盡知種種教義,盡學種種法門,但都是尋枝摘葉,捨本求末。因為一切大小乘經義,三藏十二部典籍,最終都要歸於般若性海,故不領悟般若即不得解脫成佛。《大般若經》以掃相、破執、顯中道第一義諦為綱要,共有六百捲、四處、十六會、二百六十五品。 《金剛經》是佛在第二處給孤獨園的般若會中第九會所說。全經五韆餘字,不但文字簡潔,而且義理深邃。它綜括瞭《大般若經》的綱要和佛之言教的全部精微實諦,專談見道與究竟道的無分彆智的無相境界,從頭至尾都是在掃除妄執。眾生之所以在生死中流轉,根本原因就是受瞭妄見的驅使。要想解決生死大事,必須破除自性妄見。雖說一切佛法都能破除妄見,但唯有《金剛經》說得最直捷瞭當,有如金剛寶劍,若依此而行,當下即可斷除。縱觀全文,句句都在說理說修,每一句都能貫通全經,語語都能入門悟道,是人生最高的大智慧,是世、齣世間最勝妙的法寶,是諸佛傳心之秘、大乘聞道之宗、眾生明心見性之機括。經文所詮,雖是佛傢修學的理論,但也實屬世人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和修身正己的為人之道。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為瞭抄經
评分大國學基金會於2010年6月15日捐贈
评分為瞭抄經
评分大國學基金會於2010年6月15日捐贈
评分大國學基金會於2010年6月15日捐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