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晚清以來的中國人如何從“常態”變成“病態”,又如何在近代被當做“病人”來加以觀察、改造和治療的漫長曆史。“東亞病夫”的稱謂既是中國人被欺淩的隱喻,也是自身産生民族主義式社會變革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治病”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醫療過程,而是變成瞭政治和社會製度變革聚焦的對象,個體的治病行為也由此變成瞭群體政治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作者以新穎獨特的敘事手法,通過數十幅相互銜接的場景,形象地再現瞭中國社會變遷波瀾壯闊的另一個曆史側麵。在這些場景中活動的人物既有西醫傳教士、助産士和社會改革者,亦活躍著坐堂中醫、頂香看病人和走方行醫者,還有各類政治傢和赤腳醫生的身影。本書力求在一種“情境化寫作”的狀態中充分展示近現代政治演變與傳統醫療因素之間復雜的互動博弈關係。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 《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緻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有很多丰富翔实的史料作为支撑,观点和理论也比较明确,但也存在很多缺点,首先是有滥用学术概念的嫌疑,尤其是“空间”、“架构”这一类字眼;其次是例子与理论之间的链接不到位,给人的感觉是他的例子并不能直接过渡到所指的理论上;再次就是语言运用与文...
評分 評分《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这样一本长达460页的专业学术著作能够吸引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许与个人经验不无关系。 五岁之前我被忙于革命工作的父母寄养在乡下,三十年前的西北乡村依旧缺医少药,记忆中头疼脑热胃口不佳或是偶尔煤烟中...
評分從寫作策略上說,時間弧弦、視閾交角、節點綴閤如常山蛇,有嚮度、有勢能,軌轍擺蕩而後紋理自彰,以及彰顯不等於辨識、辨識不等於認同、認同不等於共情’blahblah~~~~~so,這是一部有爭議的、內嵌硬核的,材料雜多的,包攬段子的好書。 另,附錄一篇著者講問題意識、旨趣並學術理路,可充導讀
评分醫療史
评分補標
评分本來我以為,先讀前言再讀結語應能先對整書內容有個粗解,可惜我錯瞭。前言與結語中充斥著令人睏惑的後現代術語,每句話令我似懂非懂。好玩的是當我疑惑地翻開第一章後發現:敘事還是很精彩的嘛--那些高深的術語都去哪瞭?!難道這書的敘與論是完全割裂的嗎?!看完全書,我不知道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评分這個新版有什麼不同嗎? 好吧。真沒有什麼不同。 對這本書的評價不變,但是這次注意到一段史實,恰好對博士論文有用,所以三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