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本书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 ,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 ,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全书观念新颖、信息丰富,具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前沿性。
本书诞生于一次神游,它记录了一个几乎延续十年的穿越赛博空间的旅程。起程之际与20世纪90年代初万维网和虚拟现实的出现时间大致巧合,那时,图像浏览器已经把单维的、文本中心的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双维的多媒体工具,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可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进入三维世界。数年之中,曾经是科幻小说的非非之想,已经变成千百万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许多人都见证了这些变化,虽然其中某些事物的影响尚未完全呈现出来,但也无可置疑地提示着,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因此而正在发生基本的改变。
约斯·德·穆尔,荷兰鹿特丹艾拉斯穆斯大学哲学系人类与文化哲学教授,哲学博士。1995—2000年任该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信息哲学与传播技术(PICT)研究院科学导师,常任荷兰政府智囊团专家和顾问。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一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思想史,在数码信息时代被重新定义的政治、文化、存在、宗教、文学、电影、人类学等等等等,原作者的认知和阅读极其广博,难为搞东方文学出身的译者了 所以虽然翻译小错不少还是给了五星。就内容而言,每个章节都涉及到了世界思想和科技的流变: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尼采、本雅明、海德格尔;布鲁诺、牛顿、达尔文等等的思想都有相当的体现。美中不足因为是论文集略有些结构松散。就我本人所学专业的内容而言其论据也是极其具有时代性的——穆尔相当的推崇吉布森的矩阵三部曲,有时间来写书评。
评分书是好书,但一边读一边骂了译者无数次
评分对照了下原文,原来《玛丽亚温泉市》就是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小说以及同名电影)的直译名字……的确有许多翻译译名让人吐槽,但鉴于它给我的很多启发和当时的激情,弥补了很多知识空白和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亮点,书里也做了很多笔记,因此还是决定打五星。
评分原来我多少算个transhumanist么,不懂了。
评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启发挺多的。印象最深的两点:一是意识流、新小说和新浪潮电影瓦解叙事和情节、挖掘和展示人类意识的诉求或许能在不断闪回、多线叙事和互动性强的电子游戏媒介中得以更有趣地延续;二是虚拟现实给人类多重自我的展现及其意义和感受的体验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第四维度的空间延展。另外不得不吐槽下翻译,我寻思着比文和文艺学的博导好歹也会知道《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美丽新世界》这些电影和小说的通俗译名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