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本书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 ,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 ,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全书观念新颖、信息丰富,具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前沿性。
本书诞生于一次神游,它记录了一个几乎延续十年的穿越赛博空间的旅程。起程之际与20世纪90年代初万维网和虚拟现实的出现时间大致巧合,那时,图像浏览器已经把单维的、文本中心的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双维的多媒体工具,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可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进入三维世界。数年之中,曾经是科幻小说的非非之想,已经变成千百万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许多人都见证了这些变化,虽然其中某些事物的影响尚未完全呈现出来,但也无可置疑地提示着,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因此而正在发生基本的改变。
约斯·德·穆尔,荷兰鹿特丹艾拉斯穆斯大学哲学系人类与文化哲学教授,哲学博士。1995—2000年任该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信息哲学与传播技术(PICT)研究院科学导师,常任荷兰政府智囊团专家和顾问。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对照了下原文,原来《玛丽亚温泉市》就是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小说以及同名电影)的直译名字……的确有许多翻译译名让人吐槽,但鉴于它给我的很多启发和当时的激情,弥补了很多知识空白和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亮点,书里也做了很多笔记,因此还是决定打五星。
评分令人擊節的前面和令人發呆的后面
评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启发挺多的。印象最深的两点:一是意识流、新小说和新浪潮电影瓦解叙事和情节、挖掘和展示人类意识的诉求或许能在不断闪回、多线叙事和互动性强的电子游戏媒介中得以更有趣地延续;二是虚拟现实给人类多重自我的展现及其意义和感受的体验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第四维度的空间延展。另外不得不吐槽下翻译,我寻思着比文和文艺学的博导好歹也会知道《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美丽新世界》这些电影和小说的通俗译名吧?
评分作者聚焦赛博空间的三个主题:文学艺术、技术(作为产品和知识的技术)和政治(行政体制、权力关系、美好生活向往)。
评分信息技术、传媒理论与后现代艺术与哲学融合而成的一本书,内容庞杂信息量大,非常启发人思考的一本书。虽然是几年前的书,但探讨web2.0、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部分并不显得落伍,且拥有一般著作不具备的深度和视野。该书试图从本质上去探讨信息记述对我们带来的冲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转变思维去认识这些颠覆性技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去把握赛博空间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反思自身存在、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属性,再回到这个根本问题:人和技术将如何共同演化。这本书阅读过程对于每个读者来说也是一段“奥德赛之旅”,从纷繁复杂科技现象杂多中,找到某种本质性规律:个人认为两个关键词:时空压缩与永恒在线。最后赞一下这本书极其出色的翻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