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 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
关于译者
汪海,1977年生,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曾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神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留学并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20世纪法国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以及道家哲学的现代阐释等。代表著作:《行动:从身体的行动到文学的无为》。
“耐烦”在各种情绪之下流淌,比如愤怒。 “耐烦”令挖矿的过程浸润在各种变化中, 某种重复的动作不再被隔离出去。 “耐烦”令话语不再是话语,文字不再是文字;“耐烦”令言说成为不可能之可能,可能之不可能。 “耐烦”既不是使我存在,又不是抹除我,而是使之变得不再重要...
评分以后不再为图省心挑小短本了,越薄的书越难啃,“法国知识界的暗物质”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1.建构性死亡 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他认为若想阐释源始此在的存在,就必须将此在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先有之中。但存在者是否能整体存在?只有在时间性原则下才可能,死...
评分【14年初读笔记,多谬伪,已改入18年布朗肖论:[https://www.douban.com/note/693107332/]】 《死刑判决》是布朗肖最“通俗易懂”的作品,文本的前半部分尤其如是,但是后半部分我们还是看到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布朗肖。 布朗肖是“作者隐退”的先导,并已几乎将自我的消隐...
评分 评分晦涩难懂。 1、某些煞有介事的细节是相当有意义的,可以看出其价值和作者的功力 2、心理想法(而非感情)的部分少有看懂,难以抓住其中逻辑。(读过黑塞我才意识到心理想法的逻辑居然可以这样精深) 3、叙述的形式及其混乱复杂,这极好地增加了晦涩。以叙述者说自己想把一些事...
后现代的写作不是要寻找到虚无,而是作者自己做着蒙太奇(情节碎片的割分,意识为主要原料)并且读者也做自己的蒙太奇。布朗肖的写作是挑战读者的,我经常会觉得被捆进一片皱缩的黑暗里像肚子痛一样来回翻滚。分析语句的意义显得不那么重要,只记得叙述者极端的冷热感受,对那个想法(pensée)的渴望与抗衡,对她无形的感知和无限的靠近,对不可能的爱情,我们同样能感知自己的焦灼不安,甚至是愤怒与暴虐,但最终还是会选择对它说“来”。)PS,前半段濒死的极端也很喜欢。《死刑判决》这一题目给人一种命定的感觉。
评分布朗肖的第一部récit。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神秘故事甚至可以说是恐怖故事。非常耐读!爱如死之坚强。中文版将出。
评分‘pas de récit, plus jamais’
评分‘pas de récit, plus jamais’
评分‘pas de récit, plus jamai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