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罗门书》、《诗经演》、《爱默生家的恶客》、《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书。
木心说:“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五十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六十年代“文革”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七十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八十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这本书,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木心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
陈丹青,1953年生,原籍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最完整记录1989—1994年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暨木心《文学回忆录》)的听课学生,以木心为“师尊”。木心说,“最好的学生,是激起老师灵感的学生。丹青是激起我灵感的朋友”,又说,“霍拉旭答应了,天才死了,天才的朋友为天才作证,甚至可以说,艺术家是通过朋友的手才把礼物赠给世界的”。绘画之外,著有《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等书。
虽然有着《文学回忆录》这样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此书却更像木心先生的私人文学回顾史。自然,这部涵盖5年听课笔记的上下两册厚厚大书,并非什么严肃的文学史著作,不过是当年木心在纽约时,辗转各家寓所,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私文学的记录。一人一小时十元,夫妇按一人收,不满...
评分两年前的我是有多无聊 * 希腊罗马神话 混沌:卡俄斯,妻子诺克斯,儿子黑暗:厄瑞波斯,与母成夫妻。生光明,白昼,又有子厄洛斯。厄洛斯创造地,地创造天,生十二子,名提坦族。小儿子克洛诺斯推翻父亲,又被宙斯推翻。 宙斯,统治者。赫拉,天后。波塞冬,海神。哈迪斯,...
评分和一般的文学史不同,读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最主要的不是读知识,因为他对知识的部分通常是一带而过,很少有特别展开,更不会要求学生们去记什么具体的时间地点。 读他的文学史,读的是态度。他对文学的兴趣,更多的是对人的兴趣,他读作品,是为了懂作者,懂自己,懂人...
评分和一般的文学史不同,读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最主要的不是读知识,因为他对知识的部分通常是一带而过,很少有特别展开,更不会要求学生们去记什么具体的时间地点。 读他的文学史,读的是态度。他对文学的兴趣,更多的是对人的兴趣,他读作品,是为了懂作者,懂自己,懂人...
评分以下不是一篇评,只是片断。 === 是这样的书:读了,多一点新鲜、一点经历,自己有一点改变,时间没白用。“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和看过的都不同。 木心自己说,他是自相矛盾。他不执于观点,观点,响当当硬生生祭出来,可堵人嘴,教人崇拜,彰显高明,他提到观点时,不强...
我喜欢木心掷地有声的结论。最近看来的一段话可以描述这本书:「好书最伟大、最奇妙的特点之一便在于,对作者可称之为“结论”的,对读者则是一种“激励”。我们强烈地感到,我们的智慧始于作者的智慧中止之处,我们希望他给我们答案,而他所能给的却只有欲望而已。这种“欲望”是什么呢?就是探寻之欲,就是要让自己已被点燃的思想继续烧下去,所以好书不是别的,不过是药捻儿,药引子,是给我们“开始”而不是“终结”的东西,是只能送你到这里了,接下来要你自己披荆斩棘开山拓路。」http://www.douban.com/note/289876987/
评分修行64th。绝对的败笔,木心生前不许出版此书大有缘故在,彼时木心并无那种胸纳百川,不温不火,洋然沛乎的气度,对很多观点很多人物的表达方式略偏激,说从中看出真实的木心,未必能够,老年木心依然有脾气有态度,与这个却大不相同。此外,这本书作为文学史教材更是大大的不合格,优点是木心阅读量大,列举人物作品全面而中肯,而且木心不时爆发的思想精华更让人连呼赞叹。但是,木心观点倾向性太强,对正值发蒙期学子的最初印象塑造性太强,他们未来为了摆脱这些观点所给予的障碍需要花费无比大的努力,一本合格的,优秀的启蒙读本,教材应该用最中肯,不带观点的语句来推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接触它的美与丑,关键的是,接触它的原型,木心这本书远远做不到这一点,虽然书做的是真漂亮,先生,RIP,丹青兄,这次你做错了
评分文学界陈道明,利用老百姓对遗世士大夫的好感,树立个人品牌。看似深居高阁,实则比谁都挂念俗世功名,江湖隐遁可以视为聪明人的策略,不过专业功底渐渐在书中露怯。
评分文人论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偏见。
评分骗不读书的人而已。如果自己读书,必然意识到木心的一家之言。比如,他说中国没有神话。《山海经》里夸父追日那么霸气的故事还不算神话,精卫填海总该算了吧。中国神话不能按照西方的神谱一样成为体系,但说中国没神话是片面的。不过,有些观点还是颇有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