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1797-1851),英国著名小说家,因其一八一八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这个被称为活跳尸的故事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拥有众多为之痴迷的读者和观众。小说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个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他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索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
没想到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说是个女作家写的。因为看的类似的书或者电影挺多的了,所以对情节没有太吃惊,只是没想到玛丽雪莱会毫不留情地将悲剧演绎得那么彻底。 如果我是生活在这本书刚出版的那个时代,应该会感到非常震撼,毕竟造人这种事应该是不可能的,也没什么人会想得到...
评分1815年4月10日,沉睡了数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自五天前的爆发后再度起爆:三根巨型火柱狂飙至高空,汹涌的熔岩流在淹没大片农田后倾泻入海,激起冲天水雾,接踵而至的海啸将坦博拉镇全部吞没。凶猛的喷发与爆炸间歇延续了百余天——这是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伤亡最惨重的火...
评分前言中还在说这本小说的主旨是揭示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残酷现实和被剥削阶级的勇敢反抗,让人不禁想,现在这是什么年代,何必呢。 我喜欢的译文版呀,新出版的怎么也会这样呢,又不是那个【最高指示】的年代了,真的何必呢。 弗兰肯斯坦在看到自己造出的怪物为害人类以后...
还是感觉怪物更可怜一些~~在玛丽的文字描述下,怪物那些许多心理活动都无非像是自己某种心理状态的投射,那种想融入美好生活和向上的崇高愿望被无辜者所打击和践踏的仇恨,那些心灵由善转恶的过程,也都如此循序渐进。怪物像是弗兰肯斯坦内心阴暗一面的投射,而他不愿接受自己的这部分,转而逃避或抗拒,也终将导致悲剧的发生,一如分裂自我总不会善终一样。
评分没有爱,便成自私的恶魔。而报复,永远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倘若他稍微得到一点爱,也许这种互虐的故事就少一点了。
评分你们为什么不和他做朋友?T_T
评分科幻小说开山之作,全书其实就是弗兰肯斯坦的吐槽,絮叨他制造出来恶魔的心灵与外形一样丑陋,他是多么多么的痛苦多么多么的绝望,肩负除魔的责任,可是有谁关心那恶魔呢,他的心生来便渴望爱渴望同情却永远得不到认同,其实弗兰肯斯坦才是亵渎神灵的那个恶棍。
评分就风格来说,无疑是19世纪古典小说的典范。我很喜欢。译者文笔也是一流。主题引人深思。但是译本序纯粹是一派胡言。什么“一个无名氏科学怪物自出生之日便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因而奋起反抗主人,反抗社会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欺压人民的罪恶,歌颂了被压迫者的反叛精神。”真是匪夷所思。这确实是个庄严的悲剧,有人性方面,也有社会方面和伦理学上的思考,作者对社会现象也有一定讽刺。但是作者绝不是要肯定怪物如此滥杀无辜的行为。这跟阶级压迫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