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经典系列:雅舍谈吃(插图珍藏版)》为梁实秋代表散文“雅舍”系列的精选集。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梁实秋的散文,文笔简约、平实,作风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诙谐幽默,三言两语道尽人生哲理, 值得一读再读。
晚上挑灯夜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夜半三更看到汤包这段笑个半死: “天津包子也是远近驰名的,尤其是苟不理的字号十分响亮。其实不一定要到苟不理去,搭平津火车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贩卖包子的高举笼屉到车窗前,伸胳膊就可以买几个包子。包子是扁扁的,里面确有比一...
评分记得高晓松曾经算过,按照一个人活70年,大概在世20000天,每天三顿饭,一生也就只有60000顿可吃。抛出睡过没吃的早饭,减肥不能吃的晚饭,不知味的前十年后十年,能吃的也就不足40000顿。这这个算法醍醐灌顶, 让我更是不敢亏待自己的舌头和胃脘。 而梁老先生对于馋的释义更妙...
评分读《雅舍谈吃》,愈发觉得梁实秋真是小资。这种小资不是当下年轻人蛋炒饭里加一点朗姆酒就意乱情迷的假小资,他的小资是老派的,甚至还有一点保守、俭省,但最是真材实料,好似一张明代茶案,看似朴素,实则韵味隽永。 写吃的最好状态是“馋”,梁实秋馋得文雅,不是饥肠辘...
评分张小娴在她的散文里提到,多年前和蔡澜一起吃饭,一个晚上跑了八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坐下,菜上来了,只要说一声“不好吃”,蔡澜就立刻说:“不大好吃就不吃,我们到别处去,倪匡说的,在我们这个年纪,吃一顿就少一顿。” 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果然是这个道理,所以每...
评分原文连接:http://www.rsywx.net/wordpress/2009/03/1577 ================== 事实证明,古文还是很难读的,而我个人最喜的,乃是民国时期大家所撰之半文不白的文字,尤以散文为甚。 近日阅《唐史演义》,读来殊为难懂,于是随手抓来梁实公的《雅舍谈吃》翻阅。 家中梁实公...
透露着旧时小资气息,读来感觉梁实秋大概是一位出生较好,个性较为严厉的人。讨论起吃食儿来,更喜欢汪曾祺的文字。
评分休憩117th,端午重温一遍,昨晚又取阅几则,惊奇发现这本我读了不下五遍的书居然没标,好吧。梁实秋真心善于写吃,他的文章与其他几位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显明的优势,但是就是能让我馋,流下口水来。文字之妙处就在于此,能琢磨明白其中道理,想必可以笔力大进,可惜我懒...
评分之所以写出了食物的真趣大概也是因为并没有把这件事的学问当做多么高不可攀的事,就是吃东西本来的样子。好好吃饭,好好说话。
评分休憩117th,端午重温一遍,昨晚又取阅几则,惊奇发现这本我读了不下五遍的书居然没标,好吧。梁实秋真心善于写吃,他的文章与其他几位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显明的优势,但是就是能让我馋,流下口水来。文字之妙处就在于此,能琢磨明白其中道理,想必可以笔力大进,可惜我懒...
评分现在看书,开始分析文章的结构。然后就发现梁先生写文章真是不大讲究章法,总是随性而为。这大概也是梁先生的散文之所以亲民入心的原因吧。关于馋的几篇都写得尤其好。其它的,有好有坏。不过就那个年代来说,已是相当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