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是一本最具“挑战性”的书,它揭示了希区柯克这个易受攻击而又敏感的人的真正本质,也记录下了自默片时代起便活跃在影坛上的这位大电影艺术家行将消逝的艺术秘密。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特吕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生于巴黎。童年由“放浪生活”和逃学组成,14岁开始谋生,在迷恋电影、书籍和做零活中度过。
1953年,他将自己的热情、愤怒和狂热都投入到《电影手册》的制作中。1954年,他拍摄了第一部影片《一次访问》。1958年,他制作的半自传式影片《四百下》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导演奖”。随之而来的是二十来部影片的拍摄,如《儒尔和吉姆》、《野孩子》、《最后一班地铁》、《星期天快来吧!》等等。其中《美国之夜》获得了奥斯卡奖,希区柯克评价它“是国外曾经拍摄过的最好的影片” 。
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的友谊从来没有中止过,他们是那么相似:对电影艺术的狂热、严格与激情,对明星的迷恋,还有关于动荡童年的恐惧回忆。作为表现不安状态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让我们分担他们的烦扰。
1、希区柯克二十三岁时(即1922年)首次参与创作由格雷厄姆-卡茨执导的影片《女人对女人》,故事由希区柯克的一位女同事创作(该名女同事曾与卓别林共事,当时英国人以为凡与卓别林合作过的人一准儿都是天才)。希区柯克担任改编者、对话作者、副导演和布景师(原来的布景师临...
评分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希区柯克的自传,当然仅仅是电影方面的自传。不过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或者对于艺术家来说,他的艺术作品不就是他的自传吗?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人对真正的日常生活感兴趣的。 作品以谈话的形式,特吕弗问希区柯克回忆,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就存在两个问题,...
评分当“新浪潮”遭遇希区柯克 ——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1962年4月8日,已经被世界电影载入史册。这一天,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特吕弗来到了纽约。特吕弗这次前行的目的除了把他导演的新片《夏日之恋》介绍给纽约的制片商外,就是与一向负责新浪潮电影在美国的推广工作的...
翻译得不行,好多地方看不懂什么意思。希区柯克是个恋物癖加工作狂,我估计他有严重的性冷淡或性变态。
评分这本对谈会让人想到爱克曼与歌德的对谈,或者是福柯与乔姆斯基的对谈——双方必须在一个高度保持水平,才可能极大地彼此激发。能看出特吕弗对胖子的熟悉与推崇(“强化了电影,也强化了生活”),他所有的判断几乎都得到了肯定,甚至在胖子觉得失败而不想谈的作品里也能发掘出闪光点,修养极高。从胖子的角度讲,我着眼于他谈到的三个方面,首先“什么是电影元素”,那是某种在默片里才具有的最纯粹的东西,有声片出现后,语言剥夺了画面,对白取代了图像逻辑的动力,我觉得胖子对语言是有所困惑的;其次是“麦格芬”,从《三十九级台阶》开始,他大量谈论麦格芬,我理解为是一种接近秘密后引发下一个念头的动机,但希胖也强调要淡化它的色彩,它甚至指向了虚无。第三是拍摄时的物质准备,放大道具、隔纱拍老美女、垫高地板以抬高男演员配戏,等。
评分“年轻时代,当希区柯克意识到他的外貌把他撇在社会的一角时,他离开了社会,以极为严厉的态度对之进行观察”
评分老版叫《希區柯克論電影》
评分这本对谈会让人想到爱克曼与歌德的对谈,或者是福柯与乔姆斯基的对谈——双方必须在一个高度保持水平,才可能极大地彼此激发。能看出特吕弗对胖子的熟悉与推崇(“强化了电影,也强化了生活”),他所有的判断几乎都得到了肯定,甚至在胖子觉得失败而不想谈的作品里也能发掘出闪光点,修养极高。从胖子的角度讲,我着眼于他谈到的三个方面,首先“什么是电影元素”,那是某种在默片里才具有的最纯粹的东西,有声片出现后,语言剥夺了画面,对白取代了图像逻辑的动力,我觉得胖子对语言是有所困惑的;其次是“麦格芬”,从《三十九级台阶》开始,他大量谈论麦格芬,我理解为是一种接近秘密后引发下一个念头的动机,但希胖也强调要淡化它的色彩,它甚至指向了虚无。第三是拍摄时的物质准备,放大道具、隔纱拍老美女、垫高地板以抬高男演员配戏,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