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著名的古文字學傢、曆史學傢、東方學傢、思想傢、翻譯傢、佛學傢、作傢。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齣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康莊鎮,2009年7月11日病逝於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鬥”。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人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迴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閤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捲,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曆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吐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季羨林創建東方語文係,開拓瞭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季羨林談佛》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發展狀況,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及語言問題,佛教傳入中國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國印在佛教方麵的相互學習和彼此交流。
1.以语言比较与溯源的角度,论证“佛”并非“佛陀”的简称,而是两种不同外来语言的音译(先有“浮屠”、“佛”,后有“佛陀”之词汇)。并推论当时佛教传入具有两种途径。——此切入点甚妙,非精通当时周边诸种语言不能为。 2.总结曰“世界宗教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这个规律...
評分一直很仰慕季老,国学大师,更仰慕的是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品质。上了大学后,人生开始越来越迷茫,想要找到自己的路,或是信仰之路,无奈只是徒增苦闷。 季老的谈佛,一如既往的充满着平静,起初以为是谈一些佛的教义,谈季老对佛教的理解,对佛家经典的讲解,对佛教本核的探...
評分对于佛教有丁点兴趣的,或有点模糊的信仰但有不太清楚佛教究竟怎么回事的人都会想要翻开这本《谈佛》读一读 - 有关语言学与佛教研究 原来只知道季先生懂着一门古代的东方的一种语言,但很好奇那样一门无人能懂的语言又有何用?没想到研究佛教是可以借助语言学的。浮屠与佛的问...
評分看待问题入木三分,言简意赅。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谈论佛学的优劣。佛非完人,给盲目崇拜佛学的人,当头一棒。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推论,悉达多是吃猪肉得病涅槃的。有点意思。了解起源,才能看透本质。此书对佛学研究很有帮助。
比較客觀實際。值得閱讀。破除佛教這麼多年中發展中的以訛傳訛和神話教主之處。
评分大師風範!有時人的思維很奇怪,內行人研究一輩子沒看齣來的,外行一眼就看齣來瞭。這可能就是俗話說的燈下黑吧。準備沿著這條綫,讀完這套十二本。
评分這書可以當降龍十巴掌來用
评分“我們現在應該急起直追,對佛教在中國曆史上和文化史、哲學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細緻、具體、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以期能做齣比較正確的論斷。這一件工作,不管多麼艱巨,是遲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遲要好,否則我們就無法寫什麼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再細分起來,更無法寫中國繪畫史、中國語言史、中國音韻學史、中國建築史、中國音樂史、中國舞蹈史等等。總之,弄不清印度文化,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們自己的傢底。”
评分書名嚴重誤導。這其實是一本謗佛者的學術研究著作,讀者若欲探究真正的佛學,可繞道彆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