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

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舜华
出品人:
页数:550
译者:
出版时间:2006-8
价格:55.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32544868
丛书系列:文史哲研究丛刊
图书标签:
  • 戏曲
  • 明史
  • 古典文学
  • 明清
  • 戏曲理论
  • 释雾林
  • 艺术:理论/建筑/设计/美术/摄影/音乐
  • 老师
  • 礼乐
  • 明前
  • 演剧
  • 中期
  • 戏剧
  • 文化
  • 传统
  • 表演
  • 艺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以来,传统演剧主要是在文学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等西学东渐之后的学科分类体系下作为研究对象而受到关注的。相关研究尽管都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总体把握中国传统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建制方面,尚未能尽如人意。传统演剧与其说是一个可以孤立地被抽绎出来的,为知性所界定的文学及政治社会现象,毋宁说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总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演剧的理解必须植根于对这一整体的把握。本书以明代前中期演剧作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的总体视野之下,在经唐宋以来不断嬗变,并在明代得以确立的以教坊司为核心的演剧制度的基础上,具体地研究了在雅俗之争的名义下,明代前中期官方及民间演剧实践及内在精神的变迁,同时以此为背景考察了演剧文本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作者简介

李舜华

女,1971年生,江西广昌人。199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后于复旦大学古籍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执教于广州大学中文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与文献。

目录信息


绪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史
三、明前中期乐制改革与演剧的变迁
四、从演剧环境看演剧文本的变迁
五、小结
上 篇
制度史第一
第一章 教坊司的建立——明初乐制的重建及其渊源
第二章 乐在章而不在律——明初乐论的变迁及其渊源
第一节 围绕着大晟府乐制改革的雅俗之争
第二节 明初官方乐论对宫廷杂剧戏文的影响
第三节 明清人眼中南北曲之发生及所依托之礼乐观
演剧史第二
第一章 功成作乐:明初官方演剧
第一节 洪武:以演剧为声教
第二节 永宣:以演剧文太平
第三节 教坊演剧的短暂繁荣
第四节 士大夫的反俗乐与宣德官妓之禁
第二章 礼崩乐坏:正统以来朝政变迁与官乐之积衰
第一节 教坊司的衰落与钟鼓司的兴起
第二节 乐籍制度的衰落与家乐的兴起
第三章 礼失而求诸野:明中期士大夫的礼乐承担
第一节 古乐复兴思潮
第二节 乡约运动中的演剧之禁
余论礼乐自天子出:嘉靖朝的礼乐纷更
第四章 雅颂亡而变风兴:明中期士大夫的戏曲创作
第一节 康海与戏曲领域复古运动的滥觞
第二节 以康海为中心的作家群
第三节 李开先与戏曲领域复古运动的终结
楔子演剧环境与演剧
一、从进盏仪式看明前中期的演剧形式
二、进盏仪式影响下的明前中期剧曲创作
三、进盏仪式影响下的演剧内容
下 篇
弦索弹唱第三
第一章 从三家曲选看明前中期的弦索弹唱
第一节 三家曲选的性质——对宫廷(教坊)曲唱的追忆
第二节 三家曲选所著录的戏文
第三节 曲选散(剧)曲的混杂与弦索弹唱
第四节 曲选的内容——特定曲唱环境下的曲唱模式
第二章 从《风月(全家)锦囊》看明前中期戏文的变迁
第一节 教坊正声影响下的民间曲唱
第二节 教坊弦索影响下戏文的变迁
旦色变迁第四
第一章 元明以来旦色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元杂剧中旦色的发展
第二节 元明以来南戏旦色的发展
第二章 旦:闺中的思忆与怨怼
第一节 从《琵琶记》、《荆钗记》、《苏秦记》的演变说起
第二节 其他戏文中“旦”的演变
第三章 “母亲”:净与贴在“情”与“理”上的分化
第一节 逼试——生与贴(夫)的故事
第二节 贴(夫)的故事
第三节 生的故事
第四节 “贴(夫)”的意义及消解
余论
征引与参考文献
致谢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這本書無疑是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中最深入的作品之一。作者顯然不甘心將戲曲視為簡單的文學作品,或者簡單地認同所謂俗文學、主情思潮興起這樣的常規論斷。作者的核心考慮在於文人如何利用戲曲實現自己的禮樂擔當。因而作者考察的是明代前中期,當前戲曲研究的熱點之前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無疑是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中最深入的作品之一。作者顯然不甘心將戲曲視為簡單的文學作品,或者簡單地認同所謂俗文學、主情思潮興起這樣的常規論斷。作者的核心考慮在於文人如何利用戲曲實現自己的禮樂擔當。因而作者考察的是明代前中期,當前戲曲研究的熱點之前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無疑是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中最深入的作品之一。作者顯然不甘心將戲曲視為簡單的文學作品,或者簡單地認同所謂俗文學、主情思潮興起這樣的常規論斷。作者的核心考慮在於文人如何利用戲曲實現自己的禮樂擔當。因而作者考察的是明代前中期,當前戲曲研究的熱點之前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無疑是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中最深入的作品之一。作者顯然不甘心將戲曲視為簡單的文學作品,或者簡單地認同所謂俗文學、主情思潮興起這樣的常規論斷。作者的核心考慮在於文人如何利用戲曲實現自己的禮樂擔當。因而作者考察的是明代前中期,當前戲曲研究的熱點之前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無疑是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中最深入的作品之一。作者顯然不甘心將戲曲視為簡單的文學作品,或者簡單地認同所謂俗文學、主情思潮興起這樣的常規論斷。作者的核心考慮在於文人如何利用戲曲實現自己的禮樂擔當。因而作者考察的是明代前中期,當前戲曲研究的熱點之前的時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制度上,作者把设立教坊司作为明初演剧得以贯彻政府意图的保证,而把宣德时期的禁官妓视为“明初以教坊司为核心,集权于帝王一身的演剧制度从此开始了全方位的衰落”的标志,正统时期的释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和正德时钟鼓司的炽盛则被阐释为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作者重视士大夫的“师道”精神,并且认为“正统以来,朱元璋所建立的一元化的君主制度逐渐失范,以三杨为首的内阁渐趋制度化,随之而来的,士大夫的师道精神开始复苏。而这一复苏的文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并有王阳明、康海、王廷相等人积极参与的以颠覆官方台阁体为职志的复古运动。……如果说,李梦阳力介复古,正是师道精神在诗文领域的勃发,那么,康海以曲发愤,不过是这一精神在戏曲领域的延续”。

评分

在制度上,作者把设立教坊司作为明初演剧得以贯彻政府意图的保证,而把宣德时期的禁官妓视为“明初以教坊司为核心,集权于帝王一身的演剧制度从此开始了全方位的衰落”的标志,正统时期的释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和正德时钟鼓司的炽盛则被阐释为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作者重视士大夫的“师道”精神,并且认为“正统以来,朱元璋所建立的一元化的君主制度逐渐失范,以三杨为首的内阁渐趋制度化,随之而来的,士大夫的师道精神开始复苏。而这一复苏的文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并有王阳明、康海、王廷相等人积极参与的以颠覆官方台阁体为职志的复古运动。……如果说,李梦阳力介复古,正是师道精神在诗文领域的勃发,那么,康海以曲发愤,不过是这一精神在戏曲领域的延续”。

评分

王心斋:拒绝套娃。

评分

她的课&她的考试……全班永远的怨念……和师范班一帮好朋友一起做那40道题目还是很难忘的……

评分

她的课&她的考试……全班永远的怨念……和师范班一帮好朋友一起做那40道题目还是很难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