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軒(1915—2004),名軏,字仲軒,天津寜河縣人,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的弟子,武林名號“二先生”。其父係和母係均為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傢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的門規,放棄做官機會。
34歲自武林退隱,遵守與尚雲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於《武魂》雜誌上發錶係列文章,提供瞭珍貴的史料和拳理,被譽為“中華武學最後一個高峰期的最後一位見證者”,在海內外武術界引起瞭巨大反響。
武俠小說和武俠影視多年來高溫不退,而真實的武術和武林到底是什麼樣子?始終濃霧重重,一般民眾難有概念,甚至會覺得武俠文化僅是想象和虛言。《逝去的武林》這本書則講述瞭一個真實的武林。
真實比想象更精彩,清朝滅亡後,民間習武的禁忌被打破,為解救民族危機,孫中山、馮玉祥等政界領袖提倡武風,甚至直接在武館任職,中華武學呈現齣一個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門風光無限,代錶著武術實戰的最高水平。
李仲軒先生年輕時,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師門下,後退隱幾十年,未曾受過武術錶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擾,他所見證的三位大師的生活、功夫造詣,令人窺見瞭原汁原味的中華武學。
李仲軒先生生於書香門第,被唐維祿悉心培養,後又被尚雲祥、薛顛破例收於門下,三位大師著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質。果然,一個甲子過去,人間經過又一上輪迴,當三位大師的徒弟一輩人盡數凋零的時候,李仲軒憑藉他的文化素質,給世人留下瞭三位大師的言行和武學。
收李仲軒為徒,是三位大師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師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為很高,卻深陷無法錶達之苦,李仲軒能留下文章,是中華武術的一次險勝。
書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輩武者的思維意識,更有區彆於西方技擊、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訓練體係。武術來源於道傢文化,但當今往往練武是練武、道學是道學,武術失去瞭上通道學的途徑,此書則把兩者聯係在一起,道齣瞭武術的無限進境。
這不單是給武術界看的書,更是一本給普通人看的書,此書有著具體而微的種種細節,滴水映月,反映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
想找好书读,千万别报刊、网上寻信息,那些铺天盖地的小广告,绝大部分等同街头地面上粘的那些玩意儿,来路不正。真想得到好书信息,不妨注意口口相传。有心人会发现,总有个别好书,一段时间内,在周边志趣相投的朋友中悄然流传。这样的书,往往是值得信赖的。好比早两年的《 ...
評分《逝去的武林》是一位隐居市井的形意拳老前辈的口述纪事,文句朴实无华。我早在几个月前就看过这书,看完后满怀遗憾,无处落笔。老人家写得太好,既透彻又动人,情理兼备,字字珠玑。可是他逝世得太早,或者说写得太晚,所以才只有这些。不仅是练形意的人觉得失去了名师,...
評分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逝去的武林》读后 兰若与晚虫 这本书,真令我惊讶。 它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一切经典和著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并非名家的力作,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时尚中物,更不是什么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笑料。 如果要来读解,我这心里会升腾起一份巨...
評分《逝去的武林》是一位隐居市井的形意拳老前辈的口述纪事,文句朴实无华。我早在几个月前就看过这书,看完后满怀遗憾,无处落笔。老人家写得太好,既透彻又动人,情理兼备,字字珠玑。可是他逝世得太早,或者说写得太晚,所以才只有这些。不仅是练形意的人觉得失去了名师,...
評分我是一个武术的外行,买这本书时是抱着看热闹、探密闻的心理,所以这本书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书名叫《逝去的武林》,我觉得叫《逝去的武功》更贴切,书中讲的最多的是如何练形意拳,如何站桩,如何呼吸,完全是李仲轩多年习武的心得,有点像授课。武师的奇闻逸事只不过是...
未必非要習武,但須找到一個通嚮大道的東西。
评分中華武術容易被人誤以為是花架子,容易跑偏到玄學,武人也多粗人。但是從這本樸實的迴憶錄裏就可以看到武術被稱為國術的理由。看到武術的智慧、科學、哲學還有趣味、實戰性。可以看到武者的品格、境界。一點都不誇張,就是這樣。
评分武術練得是心
评分一口氣讀完。練武就是練心,李老先生年輕是那樣的盛名武功,之後完全不顯露做瞭電器行看門人,這份平常心纔是最值得學習的。
评分很奇怪,這本書最後附錄的讀者來信幾乎都是海外華人.很多中華傳統的東西在中國大陸漸漸逝去而少人問津,在意它們的反而是很多離開中國大陸的齣走者,武俠片也是被英國殖民的香港地區拍得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