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不知名的大家小书,比新出的那些大部头的明史著述强出不知凡几。尤其要精读《帝权与相权》、《从宰相到阁臣》这两章,并注意其与民国初年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的内在关系。作者是《大公报》旧人,曾亲炙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
温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公报>的老报人,少有才名.更令人惊叹的是,解放后,温一直赋闲在家,啸傲山野,吟诗添词,是个真正的自由人.偶尔给一些文史杂志写点东西,或弄本英文小说来翻译,但也并不太关心出版.前些年在大陆走红的黄仁宇,著作中对温的文章引用在所多有.
能随手就弄本英文小说来译译,其英文功底,可见一斑.
温能如此不羁于俗务,大概和他家底较厚,不至于为斗米折腰有关.温的父亲原为张之洞的幕僚,后在京城行医,名头很大,收入不菲.
我喜欢的几个写历史著作的人,黄仁宇/唐德刚/王树增,都比不了温功义,虽然名气都比他大.
温先生1990年去世,72岁.
《三案始末》一九八四年由重庆出版社初版时,首印二十五万三千四百册,虽说当时是“书荒”甫解,又遇“文化热”,但一本“小书”,这个印数,在当时也算是奇迹一桩!俟后,此书又重印几次。二〇一三年九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次将其列入“新版中学图书馆文库...
评分有些话听起来大义凛然,但仔细分析却是高端黑,比如“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贡,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句用来赞扬明朝的话。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皇朝,享国两百七十六年,中国历史上标准的大王朝,尤其是到了清末民初中国形成现代民族国家之际,明王朝...
评分脉络清晰,娓娓道来,语言平实。让人很有读下去的欲望,不像有些书全是引用古文,读起来很累。作者受制于时代,留下的著作很少,很可惜。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多有引用,但不知道为啥万历十五年读起来感觉很累,还是自己的水平不够,还需要多看一些相关书籍。看到评论里的思...
评分 评分明史总是最有趣的的,黄仁宇、吴思先生都喜欢拿来研究研究。尤其万历皇帝被他们翻来覆去的扒皮,调戏得太够了。 这本书原本讲的是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不过书里倒更多的描述明朝文官集团的竞争了,尤其到了后来,内廷宦官外戚和文官勾结,相互争权夺利以正统道义之名相互倾轧了,...
强烈推荐这本《三案始末》!虽然电子书贵了点我没买,还是看的PDF,但老书的PDF实在太伤眼了…不过即使这样也一口气看完都不带停的,篇幅不大,但把明代皇权相权文官宦官的倾轧写得真如舞台上来来往往,条缕极清楚,叙述极生动。个人觉得阅读体验胜过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
评分“门户之争几乎是与明代帝室共存亡的,而三案(梃击、红丸、移宫)恰又是门户之争用惯了的题目,它也可以说是与明代帝室共存亡了。”是历代内阁阁首之争就看得我眼花缭乱,更遑论内廷、内阁、内监以及朝廷官员、地方势力等相角逐的明末三案了。一本不算厚的书,作者写得清楚明白
评分重新梳理了权力格局之间的关系。文章平实敦厚,抽丝剥茧般的叙述,让视野更加清晰。明史有关的书,只看过《明朝那些事》。笔记小说体显然对于了解中国各代历史远远不够。作为读者,史学修养匮乏可见一斑。
评分“门户之争几乎是与明代帝室共存亡的,而三案(梃击、红丸、移宫)恰又是门户之争用惯了的题目,它也可以说是与明代帝室共存亡了。”是历代内阁阁首之争就看得我眼花缭乱,更遑论内廷、内阁、内监以及朝廷官员、地方势力等相角逐的明末三案了。一本不算厚的书,作者写得清楚明白
评分包括帝权与相权、从宰相到阁臣、内监、万历——三案的造因者、立储上的犹豫不决——三案起因、梃击案始末、红丸案、移宫、《三朝要点》,三案翻了过来、崇祯嗣位,三案又翻了回去、余波等小节,是很可以给俺这种历史文盲做科普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