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巴林頓(Moore,Barrington Jr.1913),美國著名曆史學傢和政治學傢。 1913 年齣生於華盛頓。大學時代,曾就讀於威廉學院和耶魯大學。畢業後執教於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並在哈佛的俄國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摩爾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多産作傢,他先後齣版過《蘇聯政治》(1950 )、《政治權力與社會理論》(論文集,1958 )、《民主和專製的社會起源》(1966 )、《人類苦難淵源的反思》 (1972) 和《非正義》(1978 )等著作。其中,《民主和專製的社會起源》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影響的著作。該書齣版後立即風靡美文化思想界,作者因此而榮獲伍德羅·威爾遜奬(1968 )和麥基弗奬( 1969 )。盡管該書齣版已有 30 多年,但仍暢銷不衰,並獲得西方學術經典的炫目位置。
本書對民主和專製的起源從宏觀角度,用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的方法進行瞭描述和概括。
翻译整体上比华夏哪一版流畅许多。但是也有些莫名其妙的。比如 Suffrages were not counted,but weighed. p22 华夏:投票时,财产多少这个因素并没有计算在内,但却又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译文:选举权不是数出来的,而是称出来的。 上海译文的显得比较唐突,不容易理解。直...
評分 評分20世纪最令西方人费解和着迷的问题,来源于剧烈的变动和事实,一些国家巩固和发展了民主,而一些国家却走上了专制之路,进行了惊人或者骇人的国家实践。在此之前,中国、日本、印度等非西方文明往往不进入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因为,正如雅各布•布克哈特在19世纪60年代的历...
評分这本书学术性比较强,读起来有些乏味,所以拖的时间也比较长,差不多用了三周的时间才看完。我是一直读到最后一章《后记 反动意象和革命意象》的时候才有了想要写一些感想的冲动。 我对中国当代历史抱有强烈的兴趣,但是与之相比较而言,这方面的书看的确是极少。原因也很简单...
評分2017年10月5日 ——44/1369—— 摘抄 1.本书旨在对土地贵族和农民在农业社会(简单地界定为绝大多数人口都以土地为生的国家)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各自所发挥的政治作用进行解释。更具体地说,本书试图找出一系列的历史条件,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历史条件,农村两大群...
摩爾大作,結構清晰、銳見頻現。更難能可貴恐怕還在於此書生動地剖析瞭土地貴族、農民在民主化曆程中作為自變量所産生的對於曆史進程的幾種截然不同的影響。盡管必須承認的是,該書在具體的論述上似乎稍顯繁冗,但是作者對於龐大史料的博聞強識,以及觀察曆史時宏微結閤的視角都使得本書顯得大氣磅礴卻不失精細。當然,摩爾本人撰寫本書時適逢西方革命浪潮湧動時期,對於革命的青睞也清晰可見,左派知識分子之風盡顯於此。
评分還是社會學著作。沒有Theda Skocpol 的結構清晰。誤譯、漏譯無數。
评分不是我的菜!
评分哦原來是經典。。。
评分Theda Skocpol, “A Critical Review of Barrington Moore’s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Politics and Society 4 (1973): 1–34,是很給力review,非常值得一讀,雖說Skocpol的理解似更加靜態,對階級聯盟的結構意義,而非動態意義看得更重。核心的conceptualization和因果機製,雖說從現在的角度看略不清晰非西方部分略弱 但內容實在是各種經典,尤其是後三章各種過癮的大概括,文氣極盛。對於農業商品化的內部變異及其必消滅小農階層放能後快的性質及其後果的刻畫入木三分。“興亡小農皆苦”背後的道德同情心也很動人。此外,很期待新版譯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