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满洲人的征服事业,初时像很容易,越下去越感困难。……满 洲人虽仅用四十日工夫便奠定北京,却须用四十年工夫才得有全中国。他们在这四十年里头,对于统治中国人方针,积了好些经验。他们觉得武力制服那些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
评分梁公该书旨在梳理明清之际的学术的变动。因此,在梳理的过程之中明儒对阳明之学的反动梁公是作了有益的分析,对八股之士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而我感触最深的尤是梁公在学术史上融入明末历史,使得读者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一个个著书立说的文人的投入到民族斗争之...
评分《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本来是扩充《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而成,但写法上略有些不同,内容自然也扩展了许多。读毕以后,启发甚多。 任公的政论文写得波澜壮阔,如此文笔用于学术史写作自然也是俯仰生姿,试看他阐述清学者做《古文尚书》一段故事便可见一斑: “清初学者对于《尚书...
评分对于清代的学者,固有的观念使我们以“迂腐的考据”一言以蔽之,故而据此而言中国数百年文化为酱缸,将古人一笔抹杀,实在是可笑之至,梁任公这两本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清代学术概论》即对此三半年之学术精神进行的科普,读罢后掩卷,此乃中国真学术也,今人著...
评分文章来源 | 公众号:中华读书报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梁任公辞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之职,退出政界。之后,他大多数时间都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著述与讲学。任公回忆道:“我生平是靠兴味做生活源泉,我的学问兴味、政治兴味都甚浓,两样比较,学问兴味更为浓些”,并希望...
错字太多,沾污大家
评分追寻和捕捉中国学术的足迹,从明末到民国初
评分闪耀着光辉的是思考本身。前人的思考一旦变成某种定论,甚至某种教条,很快会被人们厌倦乃至鞭笞。但若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去思考,会发现义理的本源,教条的初心,不为众所知,却不可磨灭。罪孽也未必归于他们。后人看今人大概也如此吧。
评分闪耀着光辉的是思考本身。前人的思考一旦变成某种定论,甚至某种教条,很快会被人们厌倦乃至鞭笞。但若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去思考,会发现义理的本源,教条的初心,不为众所知,却不可磨灭。罪孽也未必归于他们。后人看今人大概也如此吧。
评分读古籍当慎选版本,当时时随手在国图拿的,现在只记得是一本很好的学术史的参考,当时看完印象很深,现在记得不多,只是后来拿到天津古籍的版本,感觉有点别扭,第一印象很重要。 关于学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惜乎远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