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香港文学 劉以鬯 香港 文学 香港文學 現代文學 小说 文學
发表于2025-01-22
黑色裡的白色白色裡的黑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獨創色彩強烈的黑白小說——談劉以鬯《黑色裡的白色 <wbr>白色裡的黑色》
東 瑞
喜歡閱讀劉以鬯前輩的小說,遠非今日始。閱讀劉以鬯,感覺非常愉快,淺白明易的文字傳遞深刻的意涵,從不以晦澀難懂來偽裝高深;喜歡劉以鬯的小說,每一篇都不同,像在欣賞一件件晶瑩精緻的藝術品,摩挲良久,教人愛不釋手。不過,我只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來閱讀,在文學書出版生態日益艱難的情況下,作為出版社總編輯,我缺乏足夠的勇氣出版劉以鬯的一系列作品,如果不是獲益負責人、董事長蔡瑞芬的慧眼卓識,不斷“催生”劉老的書,不是劉夫人的大力協助,不斷挖掘和整理出劉先生許多文學珍品,香港的純文學和學界,可能會更寂寞一些。經過二十年的共同努力,劉氏不少代表作,從只有小眾讀者變為廣為人知,終於成為獲益的重要品牌之一。當然,無須多言,出版社配合固然重要,作品本身,也非具有重大的文學價值不可,這也即是劉氏小說的魅力所在。
劉以鬯小說的價值,不在於他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無法遏止的慾望提供了什麼靈丹妙藥,或高超的解決方法,而是他將我們這個社會病入膏盲的狀況看得很透,傷疤挖掘得很深,手法更高明地將人類的各種慾望尖銳無情地客觀呈現;劉以鬯小說的價值,將“為人生”和“為藝術”的作家使命結合得天衣無縫,在讓讀者獲得小說高超藝術技巧的熏陶和分享的同時,對他小說發生的背景、特定年代的社會特徵有着更感性、更形象、更生動的了解。《酒徒》《對倒》《模型·郵票·陶瓷》《島與半島》是如此,這一本《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裡的十篇短篇中篇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重讀他的一些創作談,如《“娛樂他人”和“娛樂自己”》《我寫過一些不是詩的詩》,就會發現他對小說的表達方式的追求是不遺餘力的。他說:“我試圖將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我覺得寫小說應該走自己的路,盡可能與眾不同,使作品具有獨創性”。。劉以鬯小說值得重視,如果從中國新文學出現的時代算起,劉以鬯小說作為百年來的中文小說長廊中獨特的一部分,那是當之無愧的,而每個作家都有其獨創性,不必做任何比較。
劉以鬯出任何一本書,都追求“新”和“異”。例如《郵票·模型·陶瓷》將與這三種也屬他的嗜好的題材的小說收集在一起:《不是詩的詩》內的作品也是如此,書內文體有評論、文學批評、散文、獨幕劇、微型小說、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貌似混雜,其實也頗為和諧,這和諧就是無論那一種題材,文字都很有詩意,全書就用充滿詩意的文字統一起來。本書的奧妙精彩之處就在於所收十篇,全都與“黑白”有關。不但體現在十篇的篇名上,還與小說內容有絕大關係。例如,《黑妹》的“黑”是指膚色,寫的是如假包換的黑人女兒的故事:《穿黑襯衣的白種人》的“黑”是指衣服顏色:《白得像雪 黑得像墨》前指膚色,後指美髮,以一種女性外觀的尖銳對比反襯出女性之美;《黑痣》中的“黑痣”只是一種“道具”,也成為謀生而不能不用的象徵物;《白飯黑飯》的“黑”指鴉片等毒品:《黑是罪惡的保護色》的“黑”指夜晚;《盤古與黑》的“黑”指的是黑暗,其他幾篇題目中的“黑”或“白”有的是形容詞,有的整體就是一個象徵物。全書中最引起轟動的是發表於一九九一年《香港文學》的《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小說以白底黑字和黑底反白字相間的形式寫成,顛覆了小說創作的守舊傳統,一時間掀起了文壇評論的大熱潮。儘管劉先生說:“我寫這幾篇小說的動機,並非因為色彩是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而是基於我們中國人的一句老話:黑白分明。”收在本書裡的十篇小說,既有黑白分明的,也有黑白交融的,呈現了劉以鬯小說內容的複雜豐富和形式的炫目變化。
十篇小說,背景不同,年代有別,人物職業身份並不單一,但基本上都是圍繞着小人物追逐着大大小小的慾望而展開。人類中那種原始的、與生俱來的、隨着得到滿足而愈來愈填不滿的慾望,成為本書十篇小說的母題。不知是偶然的巧合抑或作者在編書時有意的安排,慾望,像是一隻看不見的巨獸,隱藏在書中人物的心靈深處。那怕人物身份職業不同。十篇中的人物有鴉片鬼(吸毒者)、吧女、高利貸者、遊客、歌星、情竇初開的少女、洗衣婦、經理的二奶、受人歧視、性格扭曲的私生女等等,三教九流、販夫走卒無所不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中的主角——正直、關心世事、熱愛文學藝術、富有同情心的麥祥以及《白飯黑飯》內毒癮入骨、六親不認、為吸毒逼妻女為娼、逼兒子盜竊、害得家破人亡的無可救藥的社會渣滓戴老六。他們形成了善與惡、正與邪的鮮明兩極。我們說的“慾望巨獸”正吞噬着一些人的人性良知,可以說以戴老六為代表。《白飯黑飯》的寫實功力很強,正是劉以鬯“不完全拒絕傳統”的明證,也是全書中刻畫塑造人物最為深刻、成功的範本。其他小說中,還有為追求美滿愛情、將一個瑞典遊客亞道佛作為假想的未來對象的女服務員朱蝶(《穿黑襯衣的白種人》),希望能有個理想歸宿、然而家境巨變、遇人不淑的“女酒徒”(《喝了幾杯白酒》),兩顆寂寞的心在旅途中相伴、互相傾慕、內心有好感卻始終未敢啟齒的孤男寡女司徒松年和沙兩儀(《白得像雪 黑得像墨》),在生活線上掙扎求存,企圖在賭場和歌壇上得意的歌女和因失戀而失落的“她”以及她們互取所需的纏綿(《黑痣》),不甘心命運安排、一生下來就不知道父親是誰、因黑色膚色而受嚴重歧視、以固執的個性希翼改變命運的黑妹(《黑妹》),用錢買肉體慾望的經理小老婆和意志薄弱、受誘惑的小白臉(《黑是罪惡的保護色》),為滿足吸毒慾望、進入醉生夢死境界而不惜以家破人亡為代價的戴老六(《白飯黑飯》),為逃出牢籠、反抗被出賣、追求生命自由的少女(《白鴿》),為開天闢地、驅散黑暗而努力奮鬥的盤古(《盤古與黑》),騙財騙色、搶劫、高空扔物、銀行倒閉······什麼都可能發生的社會及其眾生相(《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幾乎在每一篇,我們感覺到劉以鬯小說中的人物,都在奔逐、追求、掙扎·····他們或者為了愛情、婚姻、情色,或者為了生存、自由、娛樂、金錢、女人;慾望有強烈的、微小的,也有正常的、惡邪的,在劉以鬯小說內,無處不在,無時無刻地影響着作品中的人物,也叫讀者讀之感動、感觸、感概和感嘆!當然,食色性也,飲食男女有着各種正常的慾望,包括生存的、肉體的、精神的,也無可非議;慾望會產生變體,化為反常的、邪惡的、變態的。本書十篇,作者,用筆如刀,解剖這社會病體,挖掘隱藏的毒瘤,讓你看到了不易看到的一面。這正是劉氏小說的寶貴價值。
其次,本書十篇小說,時空跨越三十幾年,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香港社會,都成了不同小說的背景,對於認知不同年代的社會和民生,其價值也不可忽視。小說背景,除了香港,還有澳門、吉隆坡、檳城、太平、曼谷等地。當然,最多的還是香港。在《黑痣》中我們看到了真實的香港,與西方某些作家的虛構塗鴉當然不同。請讀:“走出飛機場,高樓大廈與瓦頂的石屋共存。依舊沒有人力車。依舊沒有穿開叉旗袍的女人。有些失望。那是一輛旅遊車,像電影院一樣舒服。透過藍色的玻璃,見到太多的霓虹燈。······”“旅遊車停在酒店門前。兩盞宮燈所表現的中國氣息缺乏真實感。”“夜香港像是一個濃妝豔抹的女人。維多利亞城的萬家燈火。“這是七十年代的香港。六十年代的“煙寨”又是怎樣的?劉以鬯為寫《白飯黑飯》,做了一番調查研究,請讀:“”香港的煙寨,多數是‘兩燈一槍制’,兩個道友合睡一榻,合用一槍。換一句話說,如果兩個道友要過癮,就得一個吸,一個燒,等到一個吸完一茼,將煙槍交與另一個,那另一個將燒熟的煙泡裝在煙洞上;而這一個又開始用槍簽燒煙。”逼真具體的描寫和敘述,有力地加強了小說的真實性。只要慢慢將劉氏小說至少讀兩遍,就會發現他關注社會的高強能力,令人欽佩。到了寫《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的一九九一年,劉以鬯把對世情、社會的關注發展到一個極致,以黑白兩種色調寫下社會一系列眾生相,也為人性的多面、文化的滄桑等方面留下了珍貴的文學篇幅。由於本書已附有我寫於一九九四年、長達萬餘言的評論《菲林上的文學風景》,不再贅言。
小說是語言的藝術,小說唯有不斷創新,才擁有不死的生命力。這也是劉以鬯小說最大的價值之一。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會更有力地表達主題。在這方面,本書堪稱為學習創作小說的一個範本。一是視角的變換。本書用齊三種敘述觀點,大部分為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也有用第二人稱(如《黑是罪惡的保護色》)以及第一人稱的(如《黑妹》、《喝了幾杯白酒》)二是細節的巧用。《黑痣》裡的歌女,黑痣從在左變在右最後竟然消失,蘊藏了一個重大秘密;《白得像雪 黑得像墨》最後出現紙條,紙條上寫了女主角的電話號碼,寄託了一個溫暖的希望。三是情節的經營,頗下心思。不到終局,不知人物命運,讀來感覺到作者在抽絲剝網,充滿了閱讀上的懸念和趣味。像《穿黑襯衣的白種人》《白得像雪 黑得像墨》都很精彩。四是各種技巧的嫻熟運用。意識流動和象徵主義結合(如《白鴿》),自白(如《喝了幾杯白酒》)、半劇本式的旅遊小說(如《白得像雪 黑得像墨》),微型小說式的驚奇結局(如《穿黑襯衣的白種人》),注入詩意語言而所寫現實卻有點醜惡的《黑是罪惡的保護色》)······最“離經叛道”的是作為書名的《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和《盤古與黑》,前者利用了黑白相間的方式,書寫善惡正邪,猶如黑白菲林給我們奇異的感覺;後者,文字很有感覺主義的色彩,一切配合和模擬着盤古衝破黑暗的艱難過程,還借助了文字的圖像化,於是故事新編、感覺、圖像構成了一篇獨創感強烈的現代小說。以上種種,都值得文壇去研究,對於今日的文學創作者,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
我深知以我的水平和履歷,為本書寫序,資格遠是不夠;本篇其實是一篇文學愛好者、劉以鬯小說的忠實“粉絲”寫的讀後感。雖然書內每一篇小說我都至少讀了兩至三遍,但十分慚愧,我交出的“答卷”也只能如現在模樣。謝謝劉以鬯夫婦給了我這樣的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本書出版於一九九四年五月,斷版了很久,劉先生對本書頗為偏愛,經一番修訂,改正了不少錯處,又加了本篇和附錄,蔡瑞芬讓打字公司重新打字,丘安盛女士認真校對後,再度重印,以滿足喜歡劉以鬯作品的讀者和研究者的需要。
二零一二年四月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2018年6月8日在香港去世。祖籍浙江鎮海。1941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8年底定居香港。1941–2000年,先後在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任報紙副刊編輯、出版社和雜誌總編輯。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有數十本著作問世。主要作品包括小說集《酒徒》、《對倒》、《寺內》、《陶瓷》、《島與半島》、《天堂與地獄》、《打錯了》、《多雲有雨》;散文和雜文合集《不是詩的詩》、《他的夢和他的夢》;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短綆集》、《見蝦集》、《暢談香港文學》等。作品屢獲獎項,入選海內外多種作品選本、鑑賞辭典和大學教材,並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和日語。2001至2012年,先後榮膺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教授銜、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香港書展及文學節首屆「年度文學作家」;香港藝術發展局「傑出藝術貢獻獎」;香港特區政府榮譽勳章和銅紫荊星章。
〈盤古與黑〉值四星。
评分〈盤古與黑〉值四星。
评分〈盤古與黑〉值四星。
评分〈盤古與黑〉值四星。
评分〈盤古與黑〉值四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黑色裡的白色白色裡的黑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