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巍,1966年5月生,湖南岳阳市人。曾分别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文学博士。1997-1998年访学于哈佛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文集《查尔斯河上的桥》(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以及论文若干,译有《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和《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等。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对很多被迷惘和困顿缠身的青年来说,六零年代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坐标,革命、自由、解放、抗争,那时的人有理想,敢奋斗,那时的口号、横幅和旗帜让人热血沸腾,是值得纪念的“月亮”,相较之下,让人苟延残喘的当下则是充满铜臭气的“便士”,我们恨不得大声地抱怨,“这根本不...
评分60年代的话题真多,看60年代的角度也真多。60年代的学生运动虽然没有动摇什么,但是留下大量文学、音乐、电影的遗产。也给全世界(包括当时在大洋彼岸抽中国特色风的我们)留下了40多年还没聊尽的话题。 历史的联想和历史的隐喻是被当代传媒方式决定的人类的思考方式。反思,总...
评分不平静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不管现在的西方现代化国家呈现出来一场多么和谐与秩序的社会图式, 历史都不会忘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一场自揭伤疤式的“造反”运动,活跃于那个年代的新青年们,一边享受他们的父辈所创造的丰裕的物质条件,一边表现出对这个...
评分某国师候选人在某场合说过:抓住大学就抓到了一切。以此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岭南之地开“新学“之风,开始进行了一场继20年代的政治北伐与80年代经济北伐后的文化北伐。读了这本书后我充分理解了这位国师候选人的苦心孤诣。 该书以1968年巴黎5月风暴为代表的60年代西方大学生造...
明确的核心观点:60年代运动的最深层实质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文化领导权。按道理这么直接的论点摆出来,书就没什么看头,但作者一层层往下走的时候,又能把握住每个节点特殊的面向。从时间顺序,最开始的贵族/资本主义,到左派/资本主义,英国文学的兴起,20年代的美国,40年代大萧条的美国,60年代的美国,尼克松之后的美国,依傍大事件和诸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核心文本展开的解读都非常精彩,中间穿插形式主义在20c发展的各种表征也别具一格。但缺点在结构上存在的混乱,60年代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或者说,资本主义自身的净化,文化和文明之间处理的还不够圆融。另外就是,总觉得作者太过将重心放在文化上,而忽略了60年代政治上的真挚诉求,以及这种政治诉求是怎样将文化诉求正当化的过程。
评分正到我觉得怎么赞都不夸张,我说better than sex是真的,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写法都全方位戳中点,很有阐发,用并不非常学术纠结的文字就表现了深度,真是难得死了。看完引言就已然拜倒,越看就越觉得太厉害,非常有逻辑性,也有各种亮点,句与句之间,篇和篇之间,遍地都是宝。虽然本来是博士论文,所以难免有重复,而且看完想觉得他的point主要还是把一切试图纳入阶级体系里面讲,但是!人家真的说得通!而且边看边觉得很有启发性,不停想也不停散发,能看到这种书真是短几年命我都愿意…好吧我在夸张,但真心太好了。
评分40年前的那场革命被表述成资产阶级内部自我更新的一次蜕皮,是中产阶级孩子对待父权和贵族精英文化的一场撒娇。似乎是这样的吧,马克思主义也好,后现代文化也罢,别人的文明一直在自我更新中,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指向更为完整的“人”。而我们这里,旧的已经打倒,新的建不起来。在这样仓促的时代中,意气风发而又莫名尴尬。如同西方的68年人,革命之后,很快转变脸谱,进入中产阶级,继续成为社会精英。我们这里的68年人,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被权力玩弄。上山下乡、知青返城、高考无门、招工、下岗……
评分程巍老师好生了得!此书让我大开眼界,既吸收了他的导师赵一凡的扯淡功力,又不似乃师那样走评书路线,而是始终在文化研究、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述学框架内进行规范、严谨的表达。条理极其清晰,语言生动平易,即便是对这个领域毫无涉猎的读者,也能够较快地把握作者的基本思路——这才是合格的学术著作应有的模样。力荐没商量!
评分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表面上打着左派运动的旗号,但实际上缺乏有效理论的指导,可以认为是对文化变化极度敏感的资产阶级大学生们接过了资产阶级父辈们未竟的使命——从贵族手中夺回文化领导权的运动。贵族的霸权文化是身份等级制和保守道德观,资产阶级想当然地从贵族手中接受了这种文化,使得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文化和经济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于是便有现代主义人格分裂般的症候。60年代革命所要瓦解的正是贵族设定的文化等级制,等级制一旦破灭,也就失去了权力中心,那么大众和民主文化的兴起,文化产品的工业化、市场化也就势在必行了。在文化革命者看来,毁灭即是创造。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取得的胜利,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在各个领域完成了真正的嵌合,就连最后一点抵抗力量也不复存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