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断断续续地写了九年。最初的意思,只是为了弄清文学创作的动机,即“立言”这种追求不朽的古老冲动,在人类反抗死亡的斗争中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一直吸引我却又令我十分苦恼的问题,因为我从许多人身上都看到了那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却一直不知道它究竟源于一种什么样的需要。——众所周知, 弗洛伊德曾把创作冲动解释为“性欲的升华”或“性欲的变相满足”。但这一说法却很难令人信服, 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这种情形提醒我们:文学创作并非如弗洛伊德断言的那样是所谓性欲的变相满足,而是旨在满足人心中某些更为深邃的意义需要。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有些章节有洞察力。
评分两年前就渴望一读的书今天终于打开。摘前言中深得我心的一段话。 “在许多人看来,当问题的讨论不是建立在‘客观、科学的方法’上时,所说的一切便只能是一种‘个人意见’而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显而易见的是,今天所谓科学的方法,在一些人眼中已完全等同于普世的实证方法。许多不能用此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不是受到冷落,便是被剥夺了存在的权利(本书便极有可能落入这样的命运)。在我们的时代,一些知识正在对另一些知识实行专政。”
评分深入浅出。前面比后面好。根据时代变迁应该续写与修订了,尤其时间一章。
评分深入浅出。前面比后面好。根据时代变迁应该续写与修订了,尤其时间一章。
评分读完是为了更坚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