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適(1891.12.17—1962.02.24),安徽績溪人。學者,新文化運動領袖,對民國時期整個社會的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1910年官費留學美國
1917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教授
1932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長
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5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2月24日因心髒病猝發逝於颱北
自序
序幕 我的母親的訂婚
一、九年的傢鄉教育
二、從拜神到無神
三、在上海(一)
四、在上海(二)
五、我怎樣到外國去
附錄 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評分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胡适日记的段子,所记皆是“打牌”。而这些被删减的日记,背后另有一段故事。 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在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那些日记作于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第一学年的暑期,从中可以看到,他参加了暑期学校继续学习。这也使他能够在之后两年(共三年)就修完了...
評分胡适生长在有神论的家庭环境中,换言之,有神论的观点是他人灌输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通过自主求知在树上偶遇有神论的观点,是否会偏向于相信自己求知的结果?实际上,对他影响甚深的《资治通鉴》中范缜以为“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Takeaway: 鬍適自幼的聰慧與勤奮;對神和輪迴看法的轉變(因果論);民主製的中國公學和其後中國新公學的建立;反思國人“省事不肯徹底思想”的頑疾(苟且)。可惜自傳往往是重塑自己過往的嘗試,鬍適也免不瞭有自我粉飾和選擇性敘述之嫌。江勇振的傳記是很好的補充。
评分前半部分很好,後半部分由於時代變遷的關係,已經意義不大,暫且一讀吧
评分史料。然:逼上梁山?梁山?梁山?梁山?竟然是梁山。究竟是梁山。
评分相比還是晚年的鬍適更真實
评分太監瞭啊大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