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書寫

隱形書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江蘇人民齣版社
作者:戴錦華
出品人:
頁數:283
译者:
出版時間:1999-9
價格:14.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14025647
叢書系列:大眾文化批評叢書
圖書標籤:
  • 戴錦華
  • 文化研究
  • 大眾文化
  • 文化
  • 隱形書寫
  • 比較文學:文化研究
  • 中國
  • 文學
  • 隱形書寫
  • 文字藝術
  • 視覺隱喻
  • 隱性錶達
  • 設計思維
  • 符號學
  • 當代藝術
  • 閱讀體驗
  • 信息隱藏
  • 創意寫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90年代,大眾文化無疑成瞭中國文化舞颱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華的錶象下,是遠為深刻的隱形書寫。凸現這隱形字樣,並在新的坐標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圖,是一個文化研究者的選擇。

作者簡介:

戴錦華,1959年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係。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係教授。從事電影史論、女性文學及大眾文化領域的研究。著有《浮齣曆史地錶——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閤著)、《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鏡城突圍》(論文集)、《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猶在鏡中——戴錦華訪談錄》、《拼圖遊戲》(隨筆集)、《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主編、撰寫有《書寫文化英雄:世紀之交的文化研究》等。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結論:文化地形圖及其他
文化風景綫的延伸
文化研究及其陷阱
理論旅行與現實觀照
何謂“大眾”
“格調”還是階級
現實與話語邏輯
“大眾”·主體
權力·媒介 共用空間
媒介的權力
第一章 鏡城突圍
前史Ⅰ:“文革”敘事與“啓濛”時代
前史Ⅱ:新時期的“文化英雄”
前史Ⅲ:關於“曆史”
創傷與“失語”
市聲之畔
沉寂與眾聲喧嘩
文化鏡城
第二章 消費記憶與突圍錶演
意識形態、禁忌與記憶的消費
夢魘與禁忌
窺秘與奇觀
第三章 救贖與消費
文化毛澤東
“原畫復現”
記憶的“價格”
第四章 想象的懷舊
時尚與記憶
懷舊的需求
無處停
泊的懷舊之船
懷舊感與構造“個人”
南國的浮現
第五章 霧中風景
樂觀之帆
一種描述 影壇“代群”
睏境與突圍
空寂的舞颱之上
鏡城一景
對話、誤讀與壁壘
“新人類”與青春殘酷物語
結語或序幕
第六章 鏡像迴廊中的民族身份
“留學生文學”與暢銷書
世界想象與中國
轉型與文化浮橋
“美國”夢與種族、階級
第七章 全球景觀與民族錶象背後
民族主義潮汐
流行圖全景
一次迴溯
“視覺”誤差
地形圖一隅
傢與國
第八章 現場、戲仿與幻象
在“邊緣”
“現場”
中國的“後現代”命名
轉型時期的魔幻與戲仿
復製與戲仿之鏡
個案舉隅:狂言或攪局
第九章 隱形書寫
廣場一市場
挪用與遮蔽
“無名”的階級現實
階級的“修辭”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当胡同、大院、街区的意象渐行渐远,逐渐模糊成公寓房的墙壁上,一副陌生的风景,“知识分子群体大多在话语的禁忌与失效(其知识谱系相对于现实的失效)之间辗转”,“关于‘进步’的信念支撑与对于‘现代化’乌托邦的冲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无法亦不愿反身去推动...  

評分

首先安利:GQ Talk | 对话戴锦华:我更关心真实有效的社会思考,而非有辨识度的立场(https://mp.weixin.qq.com/s/5fYtZtjUGZQZ0uVQWaU-1g) 绪论:文化地形图及其他 理论旅行与现实观照 文化研究之于中国,仍可为其勾勒出一条西方理论的旅行线路: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工人阶...  

評分

如果说戴老师不用“如果说...那么...”这个句式造句,那么这篇文章还剩什么?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本关于九十年代文化现象研究与批判的书 ,作者以“文化镜像”命名九十年代纷繁复杂的乱像。以知识分子、官方和大众三者之间的角力互动为主线,并深挖三者背后的推动力:知识分...

評分

这本书是我目前读到的书中使用““””最多的,没有参考文献,尾注也甚少。 戴老师每年比较所新生面试会问一个问题就是“大众文化到底怎么翻译?popular cultrue 还是mass cultrue?”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毫无疑问本书是至诚之作,前言里作者就说明“文化研究”这个命名是自己...  

評分

《隐形书写》是戴锦华90年代末写的文化回顾与文艺综述,既有材料的堆叠与呈现,亦有批判性的省思,更有提纲挈领的时代研判甚至未来预测。更多的,也是下一个展览的打底书籍,将以此为基。 90年代的中国,是大众文化出现的时期;换言之,今天的眼花缭乱皆能溯源到彼时。在戴锦华...  

用戶評價

评分

“道德義憤超過瞭學術思辨”,但批判的姿態或許正是戴老師最明顯的品質與最強烈的呼喚—馬剋思和福柯的奇妙結閤。戴老師繪齣瞭一幅文化地形圖,稍顯遺憾的是,似乎存在一定的空缺,例如農村問題。但戴深刻尖銳的(集體無)意識(形態)分析是令人嘆服的。在她熟悉的影像研究內容上也比其他內容的討論顯得更流暢。(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個似是而非的後現代時代,該書語言絕不賣弄“後現代”,而是優美的散文化的。)icongraphical writing和媒介研究也正是今日大有作為的研究領域。原本我試圖藉本書體認和懷舊我的童年,實際上讀到的更多的是一種無所適從—我第一次真正置身於當年的鏡城之中,並把當下一並失落瞭。而我更應該在這份事後追溯的迷惘之外重走一次21世紀。

评分

問題早已提齣,至今仍在思考。

评分

終於讀完一遍瞭……尚不敢稱讀懂

评分

鏡城格局。文革,缺席的在場者。“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話語霸權與全能救贖。理想主義到實用主義。精英知識分子到大眾文化。禁忌、救贖、懷舊與消費主義。西方渴求與民族主義。對階級分化的有意遮蔽。

评分

鏡城格局。文革,缺席的在場者。“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話語霸權與全能救贖。理想主義到實用主義。精英知識分子到大眾文化。禁忌、救贖、懷舊與消費主義。西方渴求與民族主義。對階級分化的有意遮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