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浙江教育齣版社
作者:(英)弗雷德裏剋•巴特萊特
出品人:
頁數:417
译者:黎煒
出版時間:1998-12-1
價格:19.5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3382986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記憶
  • 實驗心理學
  • 巴特萊特
  • 群體記憶
  • 記憶研究
  • 心理
  • 記憶與失憶
  • 記憶
  • 情感
  • 成長
  • 人生
  • 反思
  • 時間
  • 故事
  • 心靈
  • 孤獨
  • 夢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20世紀心理學通覽”的一種,為英國心理學傢弗雷德裏剋.C.巴特萊特(1886-1969)的名著,書中,作者一方麵否定瞭傳統的無意義音節實驗脫離實際的做法,另一方麵,他試圖研究類似於日常生活環境的記憶。他采用瞭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圖畫和故事,用“描述的方法”、“重復再現的方法”、“象形文字的方法”、“係列再現的方法”等來考察記憶的全過程。

本書中的理論導源於實驗。不過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偏愛的任何順序對呈現的材料進行閤理研究。

本書明確聲稱對各種重要的心理進行瞭研究。這些心理過程通常用現實的方式包含在記憶術語之下,正如這些心理過程實際發生於任何正常的個體身上一樣,既發生在社會團體內也發生在社會團體外。因此,許多涉及這些過程的共識為實驗所證實,這是很自然的。由於某種原因或其他原因,這種共識的證實往往被認為是證明瞭心理實驗的無用。難以理解為什麼應該這樣。

本書在醞釀過程中得到諸多同仁的幫助,而且我對本應提到的更多的人深為感激。

著者簡介

弗雷德裏剋•巴特萊特(1886.10.20-1969.09.30),英國心理學傢,生於英國的格洛斯特郡,逝於劍橋。在推動英國實驗心理學研究方麵作齣瞭巨大的貢獻。

早年對哲學感興趣,從倫敦大學哲學專業畢業後,慕 J.沃德之聲望,轉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起初打算在 W.H.裏弗斯門下專攻人類學,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亂瞭他的計劃。在 C.S.邁爾斯的勸告下,他轉而研究實驗心理學。1914 年起在劍橋實驗心理學室任教。1922 年,當邁爾斯因服役而離開劍橋後,他實際掌管瞭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實驗室。戰爭結束後,他接替邁爾斯擔任瞭實驗室主任,並於 1931 年被任命為該校第一位實驗心理學教授。該職務一直保持到 1952 年退休。期間,他還於 1944 年創建屬於英國醫學研究院的應用心理學研究室。在他退休後的一段日子裏,仍擔任著該應用心理學研究室的名譽顧問。

巴特萊特是倫敦皇傢學會會員和美國全國科學院外籍成員。他曾獲得過許多榮譽,包括阿森斯、愛丁堡、倫敦、盧萬、牛津、普林斯頓和博杜瓦等大學的名譽學位。1948 年,他被授予“勛爵”,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英國實驗心理學傢。

圖書目錄

“20世紀心理學通覽”序
中文版譯序
序言
第一部分 實驗研究
第一章 心理學中的實驗
第二章 知覺的實驗
第三章 意象的實驗
第四章 記憶的實驗──描述的方法
第五章 記憶的實驗──重復再現的方法
第六章 記憶的實驗──象形文字的方法
第七章 記憶的實驗──係列再現的方法(Ⅰ)
第八章 記憶的實驗──係列再現的方法(Ⅱ):圖片材料
第九章 知覺、再認、迴憶
第十章 記憶的理論
第十一章 意象及其功能
第十二章 意義
第二部分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
第十四章 社會心理學和迴憶問題
第十五章 社會心理學和迴憶方式
第十六章 習俗化
第十七章 集體無意識的概念
第十八章 社會迴憶的基礎
第十九章 總結和若乾結論
主題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研究社會記憶、集體記憶必引但沒多少人看過的經典。結構清晰,設計精巧;譯序簡要,充分劇透;譯文專業,略顯生硬。就社會記憶和曆史記憶角度,可能隻有第二部分討論有意義且粗糙過時,但本書依然不僅具有學術史意義,而是平衡口述記憶研究中消解個體、復製群體霸權的趨嚮

评分

研究社會記憶、集體記憶必引但沒多少人看過的經典。結構清晰,設計精巧;譯序簡要,充分劇透;譯文專業,略顯生硬。就社會記憶和曆史記憶角度,可能隻有第二部分討論有意義且粗糙過時,但本書依然不僅具有學術史意義,而是平衡口述記憶研究中消解個體、復製群體霸權的趨嚮

评分

幾年前翻過。最後一章似乎是研究者當時的討論,幾乎完全不知所雲(非常慚愧)。

评分

幾年前翻過。最後一章似乎是研究者當時的討論,幾乎完全不知所雲(非常慚愧)。

评分

研究社會記憶、集體記憶必引但沒多少人看過的經典。結構清晰,設計精巧;譯序簡要,充分劇透;譯文專業,略顯生硬。就社會記憶和曆史記憶角度,可能隻有第二部分討論有意義且粗糙過時,但本書依然不僅具有學術史意義,而是平衡口述記憶研究中消解個體、復製群體霸權的趨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