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decades the Magistrate has run the affairs of a tiny frontier settlement, ignoring the impending war between the barbarians and the Empire, whose servant he is. But when the interrogation experts arrive, he is jolted into sympathy with the victims and into a quixotic act of rebellion which lands him in prison, branded as an enemy of the state.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is an allegory of oppressor and oppressed. Not just a man living through a crisis of conscience in an obscure place in remote times, the Magistrate is an analogue of all men living in complicity with regimes that ignore justice and decency.
库切
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形成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1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主要作品有《等待野蛮人》(1980)、《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彼得堡的大师》(1994)、《童年》(1997)、《耻》(1999)、《青春》(2002)、《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等。库切曾获得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并于200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在本书后记中,译者文敏写了这么一段话: “……再如,第五章后半截老行政长官想象着乔尔上校在沙漠里追剿野蛮人的情形,其中‘登上金碧辉煌的夏宫,推翻那个象征着江山万代的虎踞全球的宝座’一句,冷丁一看让人不解,因为前文曾交代野蛮人的器用都相当原始,何以又有如此气...
评分Deformed masculinity wrenched in the clash of morality and shame, empire and its liminality, civilisation and its recess
评分Deformed masculinity wrenched in the clash of morality and shame, empire and its liminality, civilisation and its recess
评分这本小说里库切的文笔更加老练深沉,个人更加喜欢,其中最喜欢第三章远行旅程的描写。虽然知道是寓言小说,但总也好奇他对殖民暴行的描写有多少是出于想象有多少是根植历史。以后有机会去补补非洲殖民史。
评分读了三分之一,想起最近披露的爱因斯坦日记。正视自己的歧视厌恶懦弱,做出道德选择才是人的伟大之处。良心这个东西,是需要自省的。社会教我们程序化作业,很多人由此丧失了自省能力。第五部分主角遭虐待后哲思显现,他也明白自己和刑罚者只是帝国的两面。在帝国的“法律“自私扩张和野蛮人的自然生存中间,主角位置显然尴尬。有意思的问题是对他人的宽容是教育的结果吗?野蛮人是否相信以牙还牙才能生存,这里没有提供视角。在团体协助谋求生存和对他人残酷之间他们遵本能找到平衡点吗?还有作者如果不认为对野蛮人一开始的折磨是无稽之谈那么是否愿意以身试险?每个人都有生存下来的权利,在身体被摧残时保持良心最后得到人格上的胜利,特别伟大,但没有人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3.5星吧,人物还是有一点脸谱化,题材赞。
评分像一部很精致的文艺电影 每一个讲真相的要求对象的置换 都只想听到自己想听的贯之以真相之名 帝国不等于文明 士兵不等于保护 这是帝国的谎言 帝国周期性兴亡是对百姓的束缚(但不能只享受不旅行责任呀 还是说不想要一个野心勃勃的帝国?)只有当刀割到了自己身上才明白了那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