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 库切
对自己和读者发出的又一次挑战
只有库切,才敢这样写小说。
当记忆和经验都已作废,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
“这本书代表了我们两种看世界的眼睛,一种是堂吉诃德的眼睛,一种是桑丘的眼睛。对堂吉诃德来说,他要战胜的是巨人。对桑丘来说,这只是一座磨坊。”
故事始于一场神秘而模糊的移民。男孩大卫和老西蒙在通往新世界的船上偶遇,他们都被抹去了从前的记忆和身份,要在诺维拉开始新生活。西蒙靠直觉认定了大卫的母亲伊内斯,就这样组成了家庭。
男孩不肯上学,声称早已懂得了真实的语言和数字,他唯一愿意阅读的,是一本儿童版《堂吉诃德》。上了年纪的西蒙所知道的一切,不停经受着男孩刁钻的提问和挑战。
或许,在新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J.M.库切:
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两度获得布克奖,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现居澳大利亚。
文敏:
译者,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专职记者工作之余翻译有J.M. 库切的小说《等待野蛮人》《内陆深处》《耶稣的童年》等;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部曲》等;唐·德里罗小说《人体艺术家》等。共译有四百余万字四十种书。
《耶稣的童年》作为书名,从圣人到虚构故事,从宗教到小说内容核心,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到这样的名字会跟作者的野心有关。在宗教系统里,有大量的关于主的故事,从出生到复活,哪段都不缺少传奇。可作为读者怎么会想到当代作家要为耶稣的童年树碑立传呢? 当然,读者没想到的,...
评分 评分不管怎么解读这个故事,《耶稣的童年》都带着一种隐喻从始至终存在,即便我们不去过于纠缠库切像在其他小说中叠加和强调的那种隐喻,也会对这样一个表面上古怪和建立在虚构时空里的故事多少有点意犹未尽或者似懂非懂。如果说库切是要在《青春》、《童年》、《耻》和《等待野蛮...
评分节日里看了5本书,包括2本重读的书(流浪的星星、玩的就是心跳),2本库克的书,1本 J.K.罗琳化名 写的推理小说布谷鸟的呼唤(写的很糟糕)。 库克并不是一个我喜爱的作家。他属于非常冷静的作家,我还是喜欢有激情的作家。当然这并不妨碍我认同他是个好作家。 两部作品都是他...
评分《耶稣的童年》作为书名,从圣人到虚构故事,从宗教到小说内容核心,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到这样的名字会跟作者的野心有关。在宗教系统里,有大量的关于主的故事,从出生到复活,哪段都不缺少传奇。可作为读者怎么会想到当代作家要为耶稣的童年树碑立传呢? 当然,读者没想到的,...
“存在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我说不好,人物的自我定义时而混乱时而理智让他总是自问:我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成为一个新人。这是不是库切对移民身份的体验和表达?
评分这个要求秩序的世界,容不得一丝丝的混乱,而秩序与混乱又是谁定义的呢?我无法逃避,只能面对,走向新生活。
评分好久没有读大长篇了,过瘾是真过瘾????????乍一读很像是库切风格的成长小说,但其实还是讨论身份认同与民族历史的主题,甚至前后者比例几近四六开。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西蒙关于历史存在的辩论和无数次自我怀疑的挣扎,还有走进诊所后与医生的荒诞对话。当既有的文明、规则和定律全被抹去,我们究竟以什么方式“重新”定义自身与生命?这是大卫成长过程中反证的根本命题,也是西蒙苦苦追寻的彼岸。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8/30/%e8%80%b6%e7%a8%a3%e7%9a%84%e7%ab%a5%e5%b9%b4/
评分移民主题的寓言体式呈现,追问的是新大陆上如何开展新人生的问题,并且旧大陆的记忆与经验,以新的姿态拥抱;怀抱就有的经验,在新生活融入中的矛盾、冲突与不适。然而,库切没有将主题始终维系在这一点,而在后半部中,变成了对小男孩“大卫”成长过程的探讨,是呵护男孩按照自然原生的状态成长,还是以社会法则规训来驯服他?库切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让两方代表在角力,却也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只是给出一个逃离的结尾,只是,逃出之后呢,等待着的会是什么呢?不管是移民主题还是成长问题,库切始终让书中的人物提出疑问,终究应该是怎样?这是书中人物的思考与疑问,也是库切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