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人类学 社会学 阎云翔 乡村社会研究 田野调查 农村 私人生活 中国
发表于2025-01-08
私人生活的变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刚刚荣获2005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图书奖”。作者2000年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则与社会网络》在学界获得很好的反响。本书可以说是上一本书,田野调查的延续。同样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本书探究的是一个之前几乎无人触及的题目——中国乡村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阎云翔70年代曾在一个东北农村当了七年农民,1989年他重回那里进行了将近十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村民的私人生活和道德世界。他的研究视野从公共领域如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老人的赡养,一直延伸到私人情感、性、节育和性别的选择。这个课题是极有意义的。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最近,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学术训练的意义在于,学习如何将习而不察的日常经验被明细的观点和论据以及中切的口吻被冷静地表达出来。
评分从经济结构、居住空间、择偶观、性爱观和婚姻观等各个方面,解读建国后五十年间,发生在中国乡村里的国家、家庭与个人三者互动关系的重大变迁。作者从东北一个普通村庄的田野调查资料展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其细致描述、严谨阐释和基于跨文化比较的理论分析,让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这本书跟上海译文2012版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一书存在大量的内容重合之处,关注阎云翔的读者,这两本书中,选一本书读足矣。
评分十分失望,仅仅是一个标准化的中国研究,西方理论加中国经验,对于理论自身反思性不足,而经验田野也不进行深描。国家与个人的二元对立逻辑,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农村是uncivil individual,实际上背后的意思何尝不是civil society,好像没有civil society就是野蛮一般,远远不及更有反思性的中国学者的研究。
评分或许作者的预测过于悲观了,但这么全面的开拓性考察,包括结论等我觉得都没问题。而且私人生活领域更增加了田野调查的难度。另外作者这么敏锐于私人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他生活中一定很八卦。。。
评分感受到了学术训练的效果,但见解没什么特别的。像是正确的废话……
闫云翔的田野调查扎实、案头工作详实,例子生动鲜活、很有人情味,第一手数据资料可靠可信,写作风格沉稳朴实、层层推进。溢美之词不再赘述。总之,作为列文森图书奖获奖作品,《私人生活的变革》不仅承载了作者作为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的勤恳、才华和人文关怀,也将启...
评分闫云翔的田野调查扎实、案头工作详实,例子生动鲜活、很有人情味,第一手数据资料可靠可信,写作风格沉稳朴实、层层推进。溢美之词不再赘述。总之,作为列文森图书奖获奖作品,《私人生活的变革》不仅承载了作者作为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的勤恳、才华和人文关怀,也将启...
评分 评分这本书是哈佛大学教授阎云翔的又一部力作,2005年曾荣获列文森图书奖。 阎云翔1971年流浪到黑龙江下岬村,从此在下岬村落户,工作,直到1978年考上北京大学。北大毕业以后,他又奔赴哈佛留学,追随诸多知名学者如张光直等学习¬社会人类学。1989年,阎云翔第一次重返下...
评分有幸听过阎云翔教授的讲座,也是我大学里听的为数不多的讲座之一。阎云翔教授的讲座很精彩,他关于道德不过是资源缺乏时统治阶级对资源进行分配(对人们进行统治)的手段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看问题要有更宽的视野,对问题要有更深的洞彻和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想当然的...
私人生活的变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