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本书取名于余英时先生1962年在哈佛的博士论文,由杨联陞先生指导。成书于1987年,在他博士论文修改稿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他1980年代的两篇论文。他运用了文献和考古材料,从社会上层与下层的两个角度,介绍了东汉的“生死”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力作。
自先秦至東漢的生死觀念,余氏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把握。並從生,養,死,三個層次逐一梳理,使中國古人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較為清楚的呈現。死是生的終結,無死生就不完整。而生死之間,就是養,由於古人認為生命之氣乃生命生生不息的關鍵,故養氣,就是養生之法門(吐故納新,專用...
评分余英时先生的这本著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生与不朽,第二部分谈论养生长寿,第三部分讲述死亡。这三部分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发展关系。这种顺畅性,使读者在阅读时易形成明晰的认识。 一、 生与不朽 在这一部分中从余英时先生从战国末年开始他的叙述。他认为,“从战...
评分余英时先生的这本著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生与不朽,第二部分谈论养生长寿,第三部分讲述死亡。这三部分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发展关系。这种顺畅性,使读者在阅读时易形成明晰的认识。 一、 生与不朽 在这一部分中从余英时先生从战国末年开始他的叙述。他认为,“从战...
评分余英時教授一向擅長跨越學科領域,以綜合手法和不同角度重構思想體系。在《東漢生死觀》中,最精彩的是他所採用「觀念史」的研究方法。他將每一觀念的源頭和出處都扎實考據,並且把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個個概念都予於詳細的分析,劃定層次和種類,明確簡略的定義,整部「生死...
评分自先秦至東漢的生死觀念,余氏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把握。並從生,養,死,三個層次逐一梳理,使中國古人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較為清楚的呈現。死是生的終結,無死生就不完整。而生死之間,就是養,由於古人認為生命之氣乃生命生生不息的關鍵,故養氣,就是養生之法門(吐故納新,專用...
好看的学术书,畅达有力 20110917再读,时有翻译腔,但已属不易
评分有次在家看探索节目时提到灵魂新解说,觉得灵魂二元论可能是存在的。
评分第1400本书,模范博士论文,以小见大对能够从反应东汉时代的次级思想史文献中探寻到历史进程中的转折性印迹,材料的运用和丰富性都得以满足,中国人骨子里对生命长寿的追求,乃至成仙之道与西哲中的灵魂不死不尽相同,而是对现世生活的强烈追求。
评分将《太平经》视为底层的思想不知允当否
评分有次在家看探索节目时提到灵魂新解说,觉得灵魂二元论可能是存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