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神渐渐走近,生命开始消逝,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生与死的对比,留下曾经与现在的肖像。
一位治疗过无数病人、挽救过无数人生命的医生,临终前经常被噩梦吓醒;
一位音乐家在病床上牵挂的不是他的亲人,而是家里那只陪他度过多年的狗;
一个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因为母亲遗传的艾滋病,在漫长的住院期间,只是想回到家里,跟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
一位敬业的警察因为长期值夜班,只能在白天入睡,梦中也会大喊“站住!别跑!警察!”;
一位前政府官员在国家统一后失业,原先享受的高福利没有了,怨声载道,一个劲地发牢骚;
一个曾在纳粹军队服过役的老人心事重重,一言不发,对瓦尔特的拍摄心怀警惕,决不提及自己的那段历史……
德国摄影师瓦尔特像拍记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人们。这些图片曾在欧洲引起轰动,它们记录下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无一例外地是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在这些人的脸上,有不甘心、平静、满怀希望,也有绝望、放弃、哭泣、害怕,还有深深的哀伤。
摄影师的拍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二战中面对死亡时的惨痛经历。
拍摄中,瓦尔特使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类在濒临死亡时的精神状态。编辑成册的图片在欧洲展出销售时,一销而空,接连再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是这组作品却获得了包括ADC金奖和荷赛银奖等纪实摄影方面最高奖项,瓦尔特也被评为德国年度肖像摄影家。
这本书中,生和死只是两张黑白照片的对比,最多再加上几页文字的描述。几十组照片如此密集地摆在一起,不知道承载了多少家庭的悲伤,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是沉重的。 也许黑白是诠释这种巨大对比的最好色彩,因为它们本身的对比就足够强烈。人活着的时候,无论他是个婴儿、少年、...
评分这本书大概犹豫了四五年才敢买,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人人相册讲了关于火葬场的工作图,当时是恐惧夹杂着强烈的好奇心,捂着眼睛看完的图。 然后我问另一个人“你说,人为什么会死。”他说“你不要问我答不上来的问题。”我在想今天活生生触摸的人,终究有天会不存在,而我也是...
评分刚发现这套片子居然出了中文版的书。作者Walter Schels,摄影家,早年拍熊时被咬掉过食指。这个是04年的新系列:把绝症病人生前死后的肖像放在一起,仿佛后者更美更安详。据说拍这个主题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起初在停尸房里一个人只敢远远地拍,后来才近过去,冲照片...
评分 评分奶奶去世的那天,我正在东单的办公室。母亲打来电话,让我尽早下班去医院。当我打车从市中心的写字楼到南城的医院时,奶奶刚去世不久。在重症监护室里,奶奶裸着身子躺在病床上,身上所有的管子都已经撤下,父亲和几个姑姑正准备给她擦身。 同病房的还有几个床位的病人,一张...
2006年正月初一给自己买的生日礼物。要说的是2004年11月1日我在杭州见到了瓦尔特·谢尔思本人。他是羞涩的,面对貌似锐利的当地媒体,有些不安地交叉着手。我靠在1米开外的栏杆上,感到他的诚恳具有非常之魅力,真正锐利的,是他。
评分最大程度地实现没有痛苦的终结,医药的那一部分简单,难的是属于灵魂的一半。
评分哭了
评分临终医院里,那些生命即将熄灭的人,他们的肖像和故事....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评分最大程度地实现没有痛苦的终结,医药的那一部分简单,难的是属于灵魂的一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