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
1864年生於愛爾蘭科剋市。原姓蒲爾,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學傢。她早年喪父,隨母由愛爾蘭遷居倫敦。1882年,她得到親友的一筆遺贈,隻身前往德國求學;1885年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 其間還曾在柏林大學聽講斯拉夫學課程。1887年蒲爾學成歸國,在倫敦結識瞭流亡在此的各國革命者。其中俄國民粹派作傢剋拉甫欽斯基(筆名為斯吉普涅雅剋)對她影響最大。在他的鼓勵下,她曾前往俄國旅遊瞭兩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團體有過聯係。
1892年,她和一個受過她幫助、後來從流放地逃到倫敦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結婚。夫婦一起積極參與俄國流亡者的活動。伏尼契擔任瞭流亡者辦的《自由俄羅斯》雜誌的編輯,她還齣版瞭《俄羅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譯介紹瞭果戈理和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還結識瞭普列漢諾夫、劄蘇裏奇,並曾到恩格斯傢裏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說《牛虻》齣版。蘇聯作傢尼·阿·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曾對牛虻有過高度評價。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大陸,牛虻這個人物曾影響瞭許多當時的青年(參見劉小楓文)。
伏尼契還創作瞭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說《傑剋·雷濛》(1901),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奧利芙·雷瑟姆》(1904),敘述“牛虻”離傢齣走後13年的經曆的小說《中斷瞭的友誼》(1910)。
伏尼契晚年遷居美國紐約,蘇聯文學界人士曾到她紐約的寓所訪問,並為她放映根據小說《牛虻》改編的電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紐約寓所去世。
十九世紀的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曾産生瞭很多的愛國誌士,這本小說就是拿那些誌士的故事做題材的。作者通過小說的主角“牛虻”這個形象,把當時那些誌士的愛國精神和革命熱情深刻地錶現瞭齣來,使這部作品浸透著革命的英雄主義。其中描寫牛虻為意大利人民忍受苦難和英勇犧牲的部分,可說是這部小說最優秀也最動人的篇幅。牛虻的剛強和無畏,他那鋼鐵般的堅忍力量,他對敵人的憎恨和輕衊,以及他那不為任何拷打淩虐所屈的堅貞品質,曾使很多青年受到教育和鼓勵。
和刘小枫一样,我从来也不觉得牛虻是一本革命小说,所以每每有人把它和那本炼钢的扯在一起,我都觉得挺搞笑。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初中一次期中考试前夜。那时候有考前晚上必看漫画的古怪习惯,好像这样就会考得比较好似的。不巧机器猫借出去了,就顺手抓了这本来看。结果被深...
評分再见牛虻 (耶稣)这个虚伪的受难者,他在十字架上被钉了六个小时,真的,然后就死里复生! Padre,我在十字架上被钉了五年,我也是死里复生。 ——牛虻第三部第六章 一 琼玛vs绮达 当很多年以前,我初次邂逅牛虻的时候还非常懵懂——而这样的...
評分 評分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英雄,他是他们的偶像,打架的信心,被揍的隐忍,痛苦的勇气,眼泪的死敌,父亲的代替,当然也是装逼耍帅时心口的一股骄傲和热气。 现在回想起来,对我,却是一个女性的开头:妈妈介绍《牛虻》给我看,最后加了一句感叹:琼玛与亚瑟的爱情呀~~ ...
評分初识牛虻是在高中,从来为看“闲书”而内疚的我一下子就找到了看此书的理由:我要受革命主义教育! 曾经在刘心武的一篇小说《班主任》中闻听过牛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为资本主义毒草,仅因为小说中有毒害青少年的恋爱情节。在我看来,小说中的恋爱情节比起革命主义精神来...
1978年的竪排版其實是個閹割版,據說把牛虻後期的脆弱錶現刪除瞭,於是整體人物形象不如最近幾年齣版的同一個譯者的全版動人。然而,1978版有它獨有的價值,那篇序言為瞭政治正確寫得簡直用力極瞭,強拉硬拽地鬍扯啊,真佩服編輯 。舊書閱讀,他冷傲堅強的外錶下藏著一顆孩子般脆弱的心
评分用意識形態來解讀這本書是錯瞭的,劉小楓解讀的挺好
评分牛虻近乎變態的生存狀態下卻有一顆偉大的心靈,而濛泰裏尼近乎完美的人性光輝下卻有一顆矛盾自慚虛僞的心靈。他們注定是一對無法共存的水與火,唯有互相毀滅纔是最後的歸宿。
评分1978年的竪排版其實是個閹割版,據說把牛虻後期的脆弱錶現刪除瞭,於是整體人物形象不如最近幾年齣版的同一個譯者的全版動人。然而,1978版有它獨有的價值,那篇序言為瞭政治正確寫得簡直用力極瞭,強拉硬拽地鬍扯啊,真佩服編輯 。舊書閱讀,他冷傲堅強的外錶下藏著一顆孩子般脆弱的心
评分看到後麵就無法理解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