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1979年调北京市作协。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代表作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四部曲》、《青狐》,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有《旋转的秋千》,散文集有《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有《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有《红楼启示录》、《老子十八讲》等。曾出版10卷《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以及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尴尬风流》是王蒙用五年心血写成的探索中国人之“心”的一部奇绝大书。
作者笔下的“老王”,思索了大量玄学,均系“天问”。问而无解,所以尴尬;既然无解,索性放下,于是“风流”。
作者天马行空,恣肆不拘,打破了有头有尾的长篇小说形式,线形外壳碎裂,变成无数片断,变成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种运思独出的所在,并非是模仿生活的无序流动,真正的目的是借此表达“老王”之“心”。他的心,是非线性的,是一个巨大的空洞,是延展的、卷曲的、循环的、拧巴的,反正不是向着一个目标一个终极前进的。作者更深的用意是光复百多年来随着西学东渐,已经遭到断裂的中国传统的小说精神以及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传统想象方式。重在表明中国人之“心”,并为死灭。
王蒙对于“天问”,对于终极,对于意义和价值的看法,其勇气和深邃,将再一次震撼文坛。
王蒙先生的《尴尬风流》,读后有些伤感,似乎看到了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晚年,静静地寞寞地感受着人生的各个阶段,体会着新的内容和意义,娓娓道给大家来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终究也有老去的那一天,有些心痛,有些难过,眼泪常湿润眼眶,不忍把书一看到底。被王蒙先...
评分王老这种身份随便写点什么都能出版 这本书里面有四分之一是无关的插画 而且每篇文章都是根据一个词所展开的意识流联想 最多两小时就能看完,也算是看过大师作品了
评分文/吴情 说起王蒙,想必大部分人不会陌生。从《青春万岁》,到《组织部新来了一个年轻人》,再到《夜的眼》,直至《尴尬风流》,文学史绕不开王蒙,读者的阅读书目中也少不了王蒙的作品。一方面,他被极为广泛地阅读着;另一方面,他引起的争议和讨论从未停歇。自建国...
评分飞牛 老王梦中骑上一头飞牛,扶摇而上九天,先进速度超过了洲际导弹。 是不是该歇会儿了呢? 他才这么一想,牛不飞了,变成了一头塑在大厅里的金牛。 老王且惊且喜,心想虽说是不能乘着它飞翔了,但是一头金牛也还是了不得,值多少钱呀!只是不知道这头金牛能不能保持住。 怕什...
评分风流是一种姿态。生活的态度和心境的超然。 王蒙的这本《尴尬风流》绝对适合放在枕边,每天看上一两则,笑笑,想想,然后睡觉或起床。生活味十足的小哲理,似乎还可以闻见一点白菜火锅的热气。 一个有点小聪明的老头,天天无聊着自我解嘲,以此来取乐,用他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来...
王蒙在锵锵的节目看了不少,书是第一回读,觉得很可爱的一本书。老王估计大多都是王蒙自己,段子很短,有点笔记小说的感觉,正适合路上睡前看两页。内容各种日常,看得时候又觉得日常确实就是这么回事,也应了标题的尴尬风流。
评分很久以前看的了
评分王蒙对汉字精义过分的熟稔让他的文字多少流于油滑,写成小说就油得腻了。
评分寓言。
评分实在是不喜欢老王这种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