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风流》是王蒙用五年心血写成的探索中国人之“心”的一部奇绝大书。
作者笔下的“老王”,思索了大量玄学,均系“天问”。问而无解,所以尴尬;既然无解,索性放下,于是“风流”。
作者天马行空,恣肆不拘,打破了有头有尾的长篇小说形式,线形外壳碎裂,变成无数片断,变成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种运思独出的所在,并非是模仿生活的无序流动,真正的目的是借此表达“老王”之“心”。他的心,是非线性的,是一个巨大的空洞,是延展的、卷曲的、循环的、拧巴的,反正不是向着一个目标一个终极前进的。作者更深的用意是光复百多年来随着西学东渐,已经遭到断裂的中国传统的小说精神以及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传统想象方式。重在表明中国人之“心”,并为死灭。
王蒙对于“天问”,对于终极,对于意义和价值的看法,其勇气和深邃,将再一次震撼文坛。
王蒙,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1979年调北京市作协。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代表作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四部曲》、《青狐》,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有《旋转的秋千》,散文集有《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有《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有《红楼启示录》、《老子十八讲》等。曾出版10卷《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以及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文/吴情 说起王蒙,想必大部分人不会陌生。从《青春万岁》,到《组织部新来了一个年轻人》,再到《夜的眼》,直至《尴尬风流》,文学史绕不开王蒙,读者的阅读书目中也少不了王蒙的作品。一方面,他被极为广泛地阅读着;另一方面,他引起的争议和讨论从未停歇。自建国...
评分文/吴情 说起王蒙,想必大部分人不会陌生。从《青春万岁》,到《组织部新来了一个年轻人》,再到《夜的眼》,直至《尴尬风流》,文学史绕不开王蒙,读者的阅读书目中也少不了王蒙的作品。一方面,他被极为广泛地阅读着;另一方面,他引起的争议和讨论从未停歇。自建国...
评分王蒙先生的《尴尬风流》,读后有些伤感,似乎看到了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晚年,静静地寞寞地感受着人生的各个阶段,体会着新的内容和意义,娓娓道给大家来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终究也有老去的那一天,有些心痛,有些难过,眼泪常湿润眼眶,不忍把书一看到底。被王蒙先...
评分颇多的小故事,有些能博人会心一笑,有些却是看个三遍五遍不解其意。 书中的插画有些意思,只是没太明白与文章间的联系,也许是我的造诣太低,抑或是真的只是插画。 不管怎样,到了老王这个年纪,生活、态度、梦境甚至于出书都还能如此随性,不可不谓之风流。
评分书橱里竟没有王老头儿的小说,只有这一本05年出版的小品集,是“老王“的所遭所遇,形形色色的人,亦或是一七十多岁老头儿的感想。书名的意思是:思索而“天问“,问而无解,所以“尴尬“;既然无解,索性放下,于是“风流“。到老了,我也会如此生活吧?只是感叹,知音...
老王的这书写得乐死我了
评分有几个笑话还是不错的 总体而言就是说俺老了也没啥可写的了文学生涯算完蛋了只能写到鸡毛蒜皮博各位一笑
评分初中读物。
评分两篇小文章(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8852119/),王蒙把书里书外的疑问都解释完了。王蒙画了一副很不错的文字漫画,丁聪的、又或者黄永玉的那种。
评分一篇篇小文的形式始终不能为我的记忆所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