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主人公便叫“D-503号”。D-503号是一名联众国培养成人的数学家,他对联众国满怀忠诚,特地记起了笔记,想借之赞颂威哉壮哉的联众国。
怎料,联众国再发达文明,也仍旧奈何不了残留的人性。某个美艳过人的女性号码I-330突然出现,完全震撼了D-503号的纯洁心灵。在I-330的引诱下,D-503号一步步解放了本性,由小说开始时恨不能化身为机器的极端忠诚分子渐渐转变为有恨有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I-330之所以接近D-503号,自有她的秘密计划。作品的结局是出乎意料、震撼人心的。
《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作品。
扎米亚金(1884—1937),青年时积极参与俄国十月革命,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苏联的革命过程中的一员积极的斗士。苏联成立之后,他敏锐地感觉到新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写作了一系列作品对之予以针砭,《我们》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这些文章使他成为政府压制的目标。扎米亚金被迫流亡法国。《我们》成为一部俄国人在苏联以俄语写就,却只能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的作品。
在听说有这么一本书的几年后,我终于得到了一本扎米亚京的《我们》,它是这个焚书年代里的文学奇品。在查阅了格列布·斯特鲁韦的《苏俄文学二十年》后,我发现其历史是这样的: 1937年去世于巴黎的扎米亚京是俄罗斯小说家、评论家,他既在十月革命前,也在其后出版过几本书。...
评分大多数人都因为《1984》而知道反乌托邦三部曲,从而找到这所谓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我们》。一反常态,此处的第一,并未给《我们》和扎米亚金获增辉,相比《美丽新世界》,《我们》的评价偏低,更不能和《1984》相比。 扎米亚金,这个青年时积极参加俄国十月革命,曾...
评分 评分在听说有这么一本书的几年后,我终于得到了一本扎米亚京的《我们》,它是这个焚书年代里的文学奇品。在查阅了格列布·斯特鲁韦的《苏俄文学二十年》后,我发现其历史是这样的: 1937年去世于巴黎的扎米亚京是俄罗斯小说家、评论家,他既在十月革命前,也在其后出版过几本书。...
评分在听说有这么一本书的几年后,我终于得到了一本扎米亚京的《我们》,它是这个焚书年代里的文学奇品。在查阅了格列布·斯特鲁韦的《苏俄文学二十年》后,我发现其历史是这样的: 1937年去世于巴黎的扎米亚京是俄罗斯小说家、评论家,他既在十月革命前,也在其后出版过几本书。...
有点无聊。。。。。。。。。。。。 -1的平方根,切线,曲线,好多数学。 粉红ML票。 反乌托邦一般都是悲剧结尾,所以结尾也不是那么出乎意料。 觉得比起1984,美丽新世界有点闷了,翻到后来越来越无聊,
评分#反乌托邦三部曲,《美丽新世界》和《我们》会让我不断地想,被规制好的幸福和可能会令人痛苦的自由哪个更好,当然站在现在的角度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但是如果真的尝到了那个规整的蜜度之后,会不会说不定真有不少人选择逃到不用感受思考的那一边去呢?而《1984》从一开始叙述的角度就是恐怖心颤的,所以不会产生以上的问题。《我们》里充满了绝妙的比喻,所以这是要在无意中和“切除想象力”做最低限度的抗争么?(笑)毕竟是具有这种政治意义的小说,就算是用了幽默嘲讽的语气来写的,也不能消除阅读的不适感,而且……翻译的感觉……微妙。
评分虽然力道不如后来者,但开拓的意义不可抹杀!
评分#反乌托邦三部曲,《美丽新世界》和《我们》会让我不断地想,被规制好的幸福和可能会令人痛苦的自由哪个更好,当然站在现在的角度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但是如果真的尝到了那个规整的蜜度之后,会不会说不定真有不少人选择逃到不用感受思考的那一边去呢?而《1984》从一开始叙述的角度就是恐怖心颤的,所以不会产生以上的问题。《我们》里充满了绝妙的比喻,所以这是要在无意中和“切除想象力”做最低限度的抗争么?(笑)毕竟是具有这种政治意义的小说,就算是用了幽默嘲讽的语气来写的,也不能消除阅读的不适感,而且……翻译的感觉……微妙。
评分这本书的牛逼之处在于,看的时候瞧不起,“这点不就是《一九八四》么”“这个架构不是《美丽新世界》吗”。然后发现这本书成书比另外两本都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