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前两天刚看了一篇文章,一个曾经在三联书店工作的人,感叹了一下,有的作者,辛辛苦苦写书,自费出书没人看。而有的作者,就写了那么几篇文章,ABC出一本,CDE出一本,ACE又出一本,就因为有名,或是出版方帮忙炒作得火,还都挺好卖的。 《潘金莲的发型》就给我后一种感觉。 在...
评分每天上班的地铁上,就是我回归古代生活的时候。读了两本孟晖的书(《花间十六声》与《潘金莲的发型》,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对于如此美丽的中国文化,虽从小耳闻目染,却只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孟晖就是这样一位带着你走入那如梦如幻的中国古代生活的人。 常常去博物馆,看...
评分看到那么多古代化妆品 又有机又原生态 有没有JM们按古法炮制下啊 听说吴佩慈就是照古代的法子去做美白护肤品的~~
评分想在当当上淘些关于古代熏香的书,不知怎么淘来淘去看到这本,同涓涓细流般细腻却无华的内容相比,这书名取的的确是哗众取宠了。
评分这书名就是个噱头,作者就是标题党忠实党员之一。 冲着小潘的名气,带着八卦恶邪之念找来准备细细品读。虽然最后没如我所愿,但涉及的题材还是正中我下怀。喜欢研读古时生活品味与风俗的,可买来一看
正好吃中饭时,和同事聊到古代人吃冰,想起当时在这本书上看到一些古人饮食起居的事。如今物资、视觉的极大丰富,反而如过度吸食,导致鉴赏生活细节的美感逐渐丧失。如何享受这般丰富的世界,却也时常保持愉悦和新鲜,确实是个问题吧。
评分读来很有趣味
评分颇多细致有趣,也颇有想当然之处。作为学术著作不够严谨,作为文史普及轻读物,书斋气又略浓。(补一句:珠帘香露二章,实属传统文人的望空格物,如有一些现代理科常识不至如此)
评分有趣。
评分审美与想象是孟晖所长,这样的特长在无拘束的自我放飞时(如本书最后一节)容易抒情太过,但当它们与实实在在的名物结合,却能生出最好的结果。比起那些踏实靠谱却难免枯燥干瘪的名物类著述,孟晖的文章几乎是一项示范,它告诉读者,了解古人衣食住行中的最细微处对于我们的文史阅读和艺术鉴赏有着怎样的认知填补:未识珠帘,你就无法充分理解“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不知花钿,自然不懂“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寻的是什么,更难解“残红满地碎香钿”的反用;还有潘金莲的鬏髻、王熙凤的披风、杜甫不敢奢望的赐冰、李清照的衣着……这些细节仿佛最后一块拼图,让整个画面完整且有意义地呈现。全书之中最不喜“鉴赏”一节,但瑕不掩瑜。读它,也让人再次感叹那样精致美好的生活审美一去不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