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农,1956年生,1977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改行任职于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天主教传华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和火炮史等。1 993年应邀至荷兰莱顿大学担任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并次第获得台湾最重要的几个学术奖项和荣誉。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现为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迄今共发表论文约百篇,其中已有十篇次被译成英、日、法、意等国文字,论文亦曾刊于《科学》(Science)及《自然》(Nature)等权威科学杂志,并应邀为美、荷、意等国出版的数种百科全书撰写有关科学史的条目。
《社会天文学史十讲》所揭举的“社会天文学史”是作者过去十多年来所尝试开创的新兴研究方向。《社会天文学史十讲》从星占和择日这两个古代天文家相当重要的职掌出发,试图还原古代天文的真实面貌。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论文用的。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叫“社会天文学”的学科。还好,毕竟是论文集么。第一次对中国古代的星占、行星分野、四余之类的有了一些认识。
评分跪给了旁征博引的注释,待我扫盲后二刷。术数天文与朝廷斗争。伪造记录的荧惑守心,五星汇聚。彭祖百忌,亥不嫁娶。黄历。天主教传播。玉匣记
评分大部分读不懂。对于我们这种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来说,如果能多阐述一点文化意义,就好了。这方面江晓原做得好得多。
评分通过古代天学文献探讨传统天文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兼跨天文学、社会学、史学等多个角度,角度相当新颖,虽然不免有粗疏的地方,但是有开创意义。前四篇侧重中上古时期,通过科学计算回推认为古人所记录的大吉天象如五星会聚、大凶天象如荧惑守心往往并无其事,而是出于其他目的的伪造,虽未必是定论,但开启一个新途径。其他诸篇一是侧重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士知识传教的策略及其具体案例,康熙年间虽曾一度被官方肯定,但前后反复曲折,最终仍复归于传统,从中可见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之难,令人感慨;二是侧重从尹湾汉简以来的选择术、通书等传统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天文知识对社会的影响,此类书籍或信息至今仍有,随手看了下手机里的黄历,还与本书中所叙述有相似之处,而此类书籍国内往往不屑一顾,由此更可见黄一农先生的自具只眼,有其独到之处。
评分不错了,前面讲的我看明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