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杜赞奇:早年就学于印度和美国,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曾先后荣获1989年度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其第二本专著《从国族中拯救历史:质疑现代中国叙事》,中文译本也已于2003年面世。其最新著作《主权与真实性:满州国与东亚现代进程》,也已于近日出版。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是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通过对资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所编《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的研究,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六个村庄进行详尽的分析,展现了在国家政权...
评分大四上学期的最后一篇习作,为怀念那段历久弥新的好日子,特意拿出来晒晒。 杜赞奇先生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立足于中国农村(江湖)与国家政权(庙堂)的互动关系如何开展博弈。文无义理不立,界定概念是澄清问题的首要步骤,作者明白语言不可...
评分 评分大四上学期的最后一篇习作,为怀念那段历久弥新的好日子,特意拿出来晒晒。 杜赞奇先生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立足于中国农村(江湖)与国家政权(庙堂)的互动关系如何开展博弈。文无义理不立,界定概念是澄清问题的首要步骤,作者明白语言不可...
评分《文化、权力与国家》读书笔记 本书是美国学者杜赞奇,以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编撰的《中国惯行调查报告》为主,辅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做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建构出“权力的文化网络”的理论, 探讨了国家政权与...
作者提出的几个概念有些华而不实,不过史料还是很翔实的。(重印了那么多次,译本中那么多错误为什么就是不修订?)
评分作者提出的几个概念有些华而不实,不过史料还是很翔实的。(重印了那么多次,译本中那么多错误为什么就是不修订?)
评分美国学者杜赞奇的代表作,尽管以20世纪上半叶的华北农村作为论述对象,但本书的写作主旨,却不是为了简单叙述这一时期华北农村的发展状况,而是以此作为研究素材和佐证参考,建构起作者解释华北乡村变迁的一套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以权力的文化网络和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这两个原创性概念为中心,因此本书的理论性要明显大于叙述性。尽管有部分学者批评,作者的上述两个概念修辞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这两个概念,尤其是后者(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被后继学者广泛运用到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史的研究当中。也正基于此,本书算得上是海外中国研究的必读论著之一。
评分杜赞奇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如何在自己死亡的躯壳上,利用“现代化”进行复活。那些业已被“现代化”包装过的旧制度,如何重塑了自身的政治合法性。
评分还记得我一个星期只读了21页(其中还包括扉页????),这本书好难懂哦。我现在完全没有印象,完全没有,好惨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