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齣生於瑞典的烏普薩拉。他在戲劇、電影乃至文學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他曾於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而為其獲得世界性聲譽的則是他從影後拍攝的那些偉大的電影,如《第七封印》、《處女泉》、《野草莓》、《呼喊與細語》、《穿過黑暗的玻璃》、《芬妮與亞曆山大》等。
他的電影多次獲得各種電影節大奬,並獲得3次6項奧斯卡金奬。英格瑪·伯格曼與意大利導演費裏尼、蘇聯導演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代錶瞭19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趙的最高峰。
伯格曼以他那簡約的影像風格、沉鬱的理性精神和對生與死、靈與肉、精神與存在等一係列問題的探索,成為世界影壇上為數不多的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話題的人物之一。他以強烈的個人風格所奠定的瑞典電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瑞典和世界影壇。
譯者劉森堯,颱灣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著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譯有《電影藝術麵麵觀》、《電影錶演與藝術》、《布努艾爾自傳》等。
英格瑪·伯格曼的這本自傳,成書於他宣布息影後的1987年,既是對他一生的迴顧,也是一扇通嚮他心靈秘密通道的門,為我們更好地瞭解他的作品提供瞭深層次的心理依據。
伯格曼在書中通過真誠的筆調敘述,讓讀者走進瞭屬於他自己的秘密世界。伯格曼一生的經曆:他的電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這一切都源於孩堤時代的一套玩具:一盞魔燈。而這又正是本書的標題。
正如伯格曼自己的電影作品,這本書是現實、記憶和夢幻的組閤,也是一個電影時代的記錄,今天的伯格曼已名滿天下,人們將永遠記住他的名字,他的電影所記錄的人類情感則會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迴味、去思考。
看完伯格曼的自传《魔灯》,心绪沉重而复杂,久久不能自拔。 我当初对这本书的期待被证明为完全错误的:从伯格曼的电影想象其为人,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严肃、高贵、深沉的形象,想象他这部晚年的著作里,肯定是充满了老人的睿智,洋溢着澄明的光辉的。然而,事实上,这却像是一个...
評分母亲去世之后,伯格曼在她的身边坐了几个小时。“直到海德魏格•艾柳诺拉教堂为早祷敲响了钟声,光影在移动,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光影与声响,他甚至都不感伤,他接下去这么写:“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悲痛中,我正在思考,我正在观察自己,正在扮演一个角...
評分看完他的自传越发觉得伯格曼的心好狠……好冷酷。可惜,他又有点矛盾的善良,这种蹩脚的善良躲在暗处不轻易示人,她们像灰紫红色的影子一般从神圣的天庭飘来,不食半点人间烟火。 唉,虽然这么说伯格曼老先生,但是,看完他的那些电影……就只能再次叹气:唉!罢也!他是个有大...
評分亲爱的先生, 您不认识我。 但是,就象您的电影为世界上那么多不同种族与地域的人们所热爱的那样,既然我们都是这个星球的的同一类生物,拥有相同的感情--爱,恨,怀疑,对人性善与恶的困惑,以及生命本身的思索,就把看上去如此窘异的我们连在了一起。而且这种只会起源于人类...
評分最近在看伯格曼的《魔灯》,临睡前看半个小时,手不忍释卷,常常超时。拿起来不愿意放下的书,但是一时半会仍不能完全消化好。书是前年买来的,又一次验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我以为忘了,再看时知道,是没有读过。 没有一个想得起来的细节,只有那些照片,相识。因为我爱看...
沒電影好看
评分在此之前看伯格曼的電影大多數於我都太私人化瞭,看完這本自傳感覺影像又立體起來瞭,電影更完整瞭
评分在此之前看伯格曼的電影大多數於我都太私人化瞭,看完這本自傳感覺影像又立體起來瞭,電影更完整瞭
评分五個老婆
评分伯格曼的迴憶裏沒有北歐的明晰,很多地方都是一團亂麻,沒有來龍去脈,隻有片段的、此時彼地的呈現,讓人看到一種敏感又深受睏擾的精神狀態。我說看到,也許不那麼確切,看完這本書後,到底是瞭解伯格曼,還是更不瞭解他呢?到底是揭開瞭生命裏的某些帷幕,還是加以更深的籠罩?記得他的兩句話,一是接受生命,二是愛是存在的;前麵是無奈的承負,後麵那句,我覺得伯格曼本人似乎也不那麼確定,他始終在尋求,卻好象一直置身在一片荒涼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