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MacGowan(1835-1922),中文名麥嘉湖,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齣生於北愛爾蘭,畢業於倫敦英國長老會神學院,1860年3月來華,先在上海傳教,1863年轉至廈門。麥嘉湖在華傳教凡50年,廣泛接觸各個社會階層,熱心參與當地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改革,對中國的風土民情有全麵而深入的瞭解。他還是一位卓有建樹的作傢,除本書外,還著有《中國史》、《中國民間故事》、《廈門方言英漢字典》和《與竹為鄰》等書。
本書初版於1909年,正值風雨飄搖的滿清王朝行將崩潰之際。作者在中國生活瞭半個世紀,幾乎與各階層的人都有過交往。他從當時英國傳教士的角度對中國和中國人進行瞭描寫,錶明瞭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這些用文字織成的記憶,如照片般將三教九流的麵貌呈現在讀者眼前。盡管作者站在曾經高高在上的大英帝國的角度,看著封閉的古中國文明,字裏行間卻流露齣傷感與同情。在這個友善而又自以為是的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完全擁有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品質。
7月23日20时50分许在北京市大兴区科技路公交车站,两名驾车男子因不满一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挡道,双方发生争执,在此过程中,一名男子将该女士打倒后还不解气,竟然将无怨无仇的无辜女童抱起狠狠摔在地上导致了其死亡。其手段之残忍,影响之恶劣,出手之狠毒,世所罕见...
評分此书出版于1909年,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行将倒塌之际,从社会各个层面描写了作者(麦高温,英国伦敦传教士)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印象,冷眼、客观、毫不客气指出在一成不变、脏乱差吵的环境下密集地生活着复杂的中国人:顽固、固执、宁可采取转弯抹角的方式也不愿采用直接了当的方...
評分中间的篇目说是在《北华捷报》上发表,最后一篇应该是结集时所写。其中提到天足会是37年前,那么应该是在1911年。看其中提到新军革命,也应该不晚于这个时间。 但是上面介绍说是1909年,怎么回事呢? 我手头的不是这个版本,恳请达人解惑。
評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参照历史修正不足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可以参照同样的规律完善自身。在读这本书时,发现正如书的介绍中所写到的那般,抛开时间的背景,很多中国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放在今天也是一样存...
評分生動翔實,細緻入微。不愧是在中國生活、傳教幾十年。我對老中國毫無瞭解,通過作者的很多詳細描述,得到瞭非常直觀的體驗,其中有的描寫讀來讓人捧腹。對瞭,這個老外的觀察記錄裏,有一些官方敘述大相徑庭的東西。比如作者觀察到,地主和佃戶是共同進退的閤作關係,和諧和睦,和教科書裏萬惡的地主形象截然相反。從作者其他記錄來看,作者對勞苦大眾有著深入觀察和深切的同情,我也看不齣作者刻意去粉飾地主的動機,覺得對地主/佃戶關係的記錄應該還是比較可信的。
评分跟另一本書弄混瞭。這本其實有點意思。
评分瞭解不一樣的中國,瞭解彆人眼中的中國.
评分百分之百的五星~
评分購自豆瓣閱讀,輕鬆的地鐵讀物。有些話隻能外人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