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松建
出品人:
页数:358
译者:
出版时间:2012-8-1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07499
丛书系列:新诗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诗歌
  • 抒情主义
  • 张松建
  • 诗学
  • 新诗研究
  • 诗歌研究
  • 诗学理论
  • 诗歌理论
  • 抒情主义
  • 中国现代诗学
  • 诗歌
  • 现代诗歌
  • 文学理论
  • 诗学
  • 情感表达
  • 文化研究
  • 语言艺术
  • 审美观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超越当前新诗研究界以作家作品、流派社团为分析单元的研究模式,回到原初的历史现场,通过重构抒情主义的“问题史”,考察了抒情主义与反抒情主义之争、抒情诗与叙事诗之争、情感与形象之争、形式与反形式之争,揭示出抒情主义从理论到历史、从幻想到现实、从审美到政治不断转换的轮廓和踪迹。

作者简介

张松建

1972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语文学、批评理论与比较文学。

目录信息

“新诗研究丛书”·出版说明
诗学商量加邃密(序)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抒情主义
一 抒情主义:概念探源与重新定义
二 抒情主义的历史透视:多重维度的考察
三 抒情主义的知识根源:美学、政治、技术与市场
结语 抒情主义的后果
第二章 “反抒情主义”与“深度抒情”
一 “反抒情主义”的理论谱系
二 “深度抒情”论的诗学建言(上):梁宗岱、冯至、柳木下等
三 “深度抒情”论的诗学建言(下):袁可嘉、唐浞、李广田
结语 主题与问题
第三章 新诗理论中的“诗体之争”与抒情主义
一 从抒情诗到叙事诗:新诗的再解放和再革命
二 从小诗到长诗:文类转换与形式的政治
三 从“纯诗”到“大众化”诗:根基的动摇与现代性的重构
第四章 新诗理论中的“形象之争”与抒情主义
一 艺术哲学、世界观与功能论:诠释“形象”
二 主观论、抒情主义与文类疆界:“形象”新解
结语 “形象之争”的意义
第五章 “形式”的辨正:朱光潜、《文学杂志》与中国现代诗学
一 份“纯文艺”刊物的命运
二《文学杂志》对“现代诗学”的研讨
结语 从“新诗理论”到“现代诗学”
第六章 形式诗学的洞见与不见:卞之琳诗论探微
一 商略参差新诗律
二 反思“浪漫主义”和“感伤性”
三 译诗原则
四 关于“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省察
第七章 理论、历史与问题:重识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方案
一 “新诗现代化”:一个诗学方案的提出
二 “诗还是诗”:回归本体论之后
三 “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新感性的寻求
四 辩驳“感伤性”:对抒情主义的再检讨
五 “新诗现代化”:张力与冲突
第八章 知识之航与历史想象:重读吴兴华及其他
一 新格律诗:形式(主义)的实验及其限度
二 “古典新诠”的谱系:现代性与历史幽灵
三 被冷落的缪斯
第九章 现代汉诗中的“杜甫”发明:美学、政治与形而上学
引言
一 《十四行集·杜甫》:一首新诗,一部传记
二 《秋祭杜甫》:为故国文化招魂
三 《杜甫》:当历史强行进入视野
四 《苦天使·杜甫》:戏仿诗圣为哪般?
结语 一个杜甫,各自表述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头重脚轻,论述能力有限,最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删了。

评分

史料工作一如既往地扎实,问题意识也较强。美中不足是材料的运用稍显僵硬,堆积太多,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不过即便如此,也没有到“差”的地步吧,有些评论太极端了。感觉王德威和刘禾的著作虽然让人读起来有畅快淋漓之感,但在观点的论证与文献掌握方面还比较弱。从我个人的学术喜好来说,我认为张松建老师的路数值得青年学子学习,而王德威和刘禾的路数从某种程度上却是值得警惕的,用不好,就变成了花拳绣腿。

评分

每次都被作者的工作量亮瞎,堪称业界良心,劳模(四十年代新诗研究还真是好多劳模),新诗研究的必读书目。视野确实宏大,所有可能要写开题或proposal的同学都值得读一下。比较核心的方法大概是实存分析加感觉结构,很有效。援引材料真心多,不过对个别文献的解读,以及材料间关系、实际影响力的考量,还是有些异议。

评分

#参考文献

评分

材料很多,但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