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精装)是一幅道地的法国十九世纪的外省风俗画,其完美严谨的语言风格更是为后人传为美谈。美丽的主人公艾玛是富裕农民的独生女,因不甘与忠厚老实的丈夫过平庸的生活,两次发生婚外情,后均遭情人抛弃;又因过度消费,债台高筑,终于被迫自杀。著名作家左拉称《包法利夫人》(精装)为“同类小说准确无误的典范”。
福楼拜是一个很冷静的作家,读李健吾的译本,很能体会到这一点。往往短句干净利落,一点不拖沓,寥寥几笔就能够把人物和环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白描的功夫不简单。这种克制的笔法从表面上看,正好和爱玛·包法利的激情形成截然对比。福楼拜曾经说,他自己就是包法利。这句话...
评分 评分很少写书评,对于大多数作品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观看时模糊而短暂的感动之中,也许是那些情节散乱,主题暧昧的现代派让自己根本就无从剖析起。这本书几乎是自己认真看的第一本二十世纪前的西方小说,本以为遵循传统叙事模式的小说都陈旧老套,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像连续剧...
评分大学时曾在校图书馆角落的外国文学一栏看见一本《包法利夫人》,记得是福楼拜的代表作,这类文学名著我大多是在义务制学年被老师推荐看的,但这一本老师只是匆匆略过不带任何评论。 我于是产生了兴趣——那些教育牺牲者不愿提及的东西肯定有其精彩的一面,我手里还捧着本《欧洲...
评分性格决定命运是有道理的。与其说这是本爱情小说,不如说是描述了一种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间必然的因果联系。 有些人天生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感受到痛苦。天性里的不餍足,自我中心,虚荣心,自视甚高,对凡俗生活的厌弃,总着眼更高更远处,寻常生活无法令他满意,未知里才有最好的...
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很不喜它的开头,但小说对于法国小镇的描绘却如一幅风俗画那样迷人清新。我喜欢的是结尾处,包法利先生在翻抽屉时,发现了妻子生前和赖昂的来往情书以及罗道耳弗的画像。他的反应竟是恨自己不是妻子的情夫。真是变态的人格,不过其实这样的男人亦是好的。
评分看完在想害死爱玛的到底是什么呢?对电光火石的爱情的向往没有错啊,对高雅生活的追求也没有错啊,欲望是魔鬼吗?像医生的无趣的人生才是真谛?那两位上层社会的情人不也照样被这种需求驱驰么?看来永远骚动的灵魂才是悲剧,但若不如此,怎么让人觉得还活着呢:(
评分怎会如此世俗呢。叫人完全无法假装无法理解。逃不开感同身受,乃至身心都跟着语句一起被卷入这段悲剧里去。像永不停息的河流,在自然里,每一瞬间都契合着齿轮,自然而汹涌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像戏剧,可如此自然,叫人找不出做作的虚无来,当然是任性自私被人斥责的,但那些病态的情思,近乎天真的自我欺骗又散发着病态的诱惑与美,绿水晶、仲夏夜之梦,大汗淋漓难以呼吸的夜晚所渴求的,清凉的红樱桃与诗句,那些少女们共同的憧憬,玻璃鞋,华美的戏服,与王子一同出席舞会……其后一切渴望染上这个世界的颜色,像四季更迭一样腐烂殆尽,自然地死在这里。
评分确实是高手之作,不过有人说可以不读《红楼梦》但一定要读《包法利夫人》还是言过其实了。包法利夫人比红楼梦还是有差距的。为啥法国人写小说总是喜欢描写那么多场景?巴尔扎克,雨果,包法利都是这样,描写是很到位某些场景有必要,但大部分感觉纯粹是在炫技啊!
评分琐碎写实的文笔不但不觉得啰嗦,反而相当的感同身受(许渊冲的译文很女性化)。虽是十九世纪的背景,但艾玛的困境其实相当地“现代”“普遍”。摆脱了温饱压力,又不足以负担更上层的物质消费;有高于做一个家庭主妇的智力和才情,又没有突围家庭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受庸俗浪漫主义的影响自恋自怜,又没有机缘领会艺术或更严肃的精神生活;用对奢华物质和感情刺激的瘾来填补空虚,填补不了则患上抑郁症;生活中似乎已没有宗教的禁锢或政权的压抑,但平庸的消磨和命运的捉弄已难招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