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本雅明亲身经历了艺术在技术革命中所发生的裂变,并成为了机械复制艺术时代最早的思考者,尽管他的思维仍会停留在浪漫派思想家惯有的套路中即对传统艺术的膜拜之中,但他仍然保持了对机械复制艺术品的客观评价。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指出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
评分本集翻译比Illumination和Reflections,通畅有力得多。 尤其是Reproducibility一文的翻译,选择的是第二版(最详实)的一版。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路下的本雅明,比Illumination选择的第三版,有用太多。强烈推荐以本版翻译,作为未来本雅明讨论的基础。当然有德文更好。:P 另...
评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编后记 范达明 瓦尔特•本雅明的美学名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并不长(包括其第一稿与第二稿全部原文,译成中文约5万多字),但是这一作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在社会批判美学与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过去却一直没有被完整全面地介...
评分一稿二稿这就叫差很多?......一个附录整的比原文还长............
评分“机械复制”代表艺术品中历史语境的消逝;展示性代替礼仪性同样标志着艺术品与观众间的互动替代了其内在价值;同时技艺也被程序化的技巧与合作取代;最重要的是从对艺术品的欣赏有意识到无意识:“进入”艺术品的移情式体验为不断变换的光影刺激下的被动反应所替代。这种趋势不正符合工业时代快速的节奏与零件化的生产精神么?
评分内容值五星,但是这个版本太烂了。总的来说有几个重要的点:光韵、展示价值和膜拜价值、触觉接受和视觉接受,战争美学。问题是这个版本的错别字简直是我见过的书当中最离谱的,翻译也不怎么好。此外,恕我愚钝,完全没看出第一稿和第二稿有什么分别列出来的必要,仅仅是为了把原来的一篇长文加厚成书?换个版本重看吧。
评分总觉得电影与前面论述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并不完全等同,复制的对象性质不一样吧?
评分照相摄影最富启发的意义是艺术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会缺少一种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原真性)。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感性认识方式随着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而改变。最早的艺术品起源于某种礼仪(巫术到宗教)。当艺术的原真性标准失效时,艺术的整个社会功能建立在政治的埂基上。艺术史用艺术作品本身的两极来描绘(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膜拜价值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早期摄影的人像。电影的可修正性和希腊人的永恒价值论。最后,这本书的校对真的可以拖出去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