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南部符腾堡附近的小镇卡尔夫。黑塞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一如他在小说《在轮下》中所塑造的人物赫尔曼·海尔涅,充满了精神的反抗和冒险。他于1891年秋入毛尔布隆神学校预备班,大半年后他逃离该校,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其后几年的风风雨雨,使这个热情的少年,终于被人世的艰辛磨练成一个堂堂男子汉。1904年,小说《彼得·卡门青德》的出版,使黑塞一举成功,两年后《轮下》付梓,更巩固了他的声誉。
黑塞的文学创作主要继承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传统,而在20世纪初叶,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正盛行欧洲文坛,黑塞的古典风格,使他拥有了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的称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恪守人道与理性,接连撰写反战文章。然而战争机器一旦开动,任何罪恶都会披上爱国主义的堂皇外衣,黑塞反战的呼声显得是那么的不合时宜。1919年,大战结束后,黑塞发表小说《德米安》,该书像一股电流十分准确地击中了时代的神经引托马斯·曼评语,在战后德国一代青年个引起巨大反响。1923年,黑塞加入瑞士国籍,这一似乎偶然的决定使黑塞后来逃脱了德国的纳粹政权对他必然的迫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相对和平的瑞士使黑塞得以用艺术家的方式去建造一个精神空间,以此抵御战争对世界的毒化。1943年,他的巨著《玻璃珠戏》问世,这又是一部充满了自由与人道精神的作品。1946年,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黑塞因脑溢血在睡梦中去世。
1919年,年轻的黑塞在连遭丧父和婚姻危机的重创后,怀着一颗破碎的心来到瑞士南部一个叫“堤契诺”的小山村。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淳朴的民风把他吸引住了,他在那里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画画,作诗,写小说,在同第三位妻子妮依结合后,事业上的发展突飞猛进,写下了10余部不朽的中长篇小说。这本《堤契诺之歌》收录就是黑塞此时期创作的散文、诗歌和绘画作品中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我多年,自从我年幼很不懂事的时候,由维特根斯坦老师告诉我语言这个东西不靠谱以后,我就怀疑开始写作的价值。因为小时候听张申府,包括巴金他们都说么,做人要真,写字也要真。既然文字不靠谱,便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真了。那文字的意义在哪里?写作的价值...
评分黑塞的《堤契诺之歌》,俨然一幅乡村图画:尖顶小屋,静谧湖水,神秘树林,躲在绿荫深处的圣洁教堂……除了“讲述”,文字的另一个作用:着色,同样在黑塞笔下游刃有余。换种说法,无论是文字还是水彩,黑塞都称得上是调色的一把好手。他钟情的不是素雅,不是春天点点桃红的粉...
评分周末休息,醒来接着读堤契诺之歌,猫从身边遛过,跳到床尾,久久注视着窗外的天空,这屋子很暖和,好像我们都没有在冬季里。 最近都在看写山居生活的书,比较了一下,更喜欢这本堤契诺之歌。记得小时候看最多的大作家也就是黑塞了,他写悉达多,写玻璃球游戏,写纳尔齐斯与赫尔...
评分拜读完全书,在合上封面的一刹那,我有一种真实而又奇妙的感觉——我感觉到我是正在把一处真实的风景合了起来;是把瑞士小城堤契诺春夏秋冬的阳光,那一汪明亮的湖水和那些宛转悠扬的鸟啼声合了起来;是把黑塞纯净积极的思想和美丽的心灵合进了书里。永远的贮藏。 ...
评分最早了解黑塞是在《读者》上面的散文, 后来发现他的文笔真是很了得, 所买下了这本书,好喜欢, 有人也读了么?交个朋友分享读后感受啊!~
最喜爱的作家,我的精神导师,喜欢他所有的书
评分或是将远方、将流浪的渴望藏诸心间,安于家庭之乐,忍受俗世之累;或者将故乡收进行囊,流浪远方,倾听自然与灵魂的交响,领略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饱受柴米油盐之忧。在生活与艺术之间,黑塞做了一个后者的尝试。厌倦了爱情和人群,渴望宁静和孤独。放下家庭,告别故乡,寡居提契诺乡村,以书为伴,徒步乡野荒岭,春夏秋冬、虫鱼鸟兽、花草树篱、山石水涧,一边流浪,一边写诗作画,记录下生命的点滴感悟。天晴外出,风雨蛰居,从一朵花的凋零中领悟死亡之美,希望子规继续给儿孙们歌唱,哀悼老树的摧折,新栽的紫荆长成之时,想着自己早已不在人世,熟知鸟巢虫穴,“大自然中没有所谓单调无聊这回事,那全是都市人的发明”。对于同自己一样老旧的人物景致,希望他们比自己晚一点离开人间。远遁山林的浪漫诗人,不惧死亡,迎接重生。
评分诗呈格式化,略差。
评分流浪 作画 写字 思考 内心平和 简单生活
评分还是看散文更能了解黑塞这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