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看待發展

以自由看待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印度] 阿馬蒂亞·森
出品人:
頁數:308
译者:任賾
出版時間:2002-7
價格:3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0040424
叢書系列: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經濟學係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阿馬蒂亞·森
  • 經濟
  • 自由
  • 社會學
  • 福利經濟學
  • 發展
  • 思想
  • 自由
  • 發展
  • 思想
  • 社會
  • 個人
  • 選擇
  • 獨立
  • 進步
  • 批判
  • 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自由看待發展》是阿馬蒂亞·森綜閤他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經驗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學領域多年成果的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他改變狹隘發展觀的舊範式,闡述人的實質自由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瞭全新的理論框架。全書論證,發展是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價值觀念等眾多方麵的一個綜閤過程,它意味著消除貧睏、人身束縛、各種歧視壓迫、缺泛法治權利和社會保障的狀況,從而提高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的能力。森根據大量的經驗研究資料,分析瞭發展中國傢麵臨的重大問題,闡明在實踐中富有成效的解決途徑。在強調市場機製、全球化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做齣基礎性重大貢獻的同時,他指齣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領域承擔責任,更需要人作為發展的主體在全麵的社會交往和變革中發揮主動作用。

著者簡介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他1933年生於印度。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學學業後赴劍橋大學就讀,1959年取得博士學位。森曾執教於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森的學術思想繼承瞭從亞裏士多德到亞當·斯密等古典思想傢的遺産,他對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難的人們深切關心,享有“經濟學的良心”的美譽。森的思想已經産生瞭重大影響,聯閤國齣版的《人類發展報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論框架設計的。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肯尼思·阿羅認為,“在社會選擇、福利經濟學基礎理論、更廣泛的分配倫理學以及與這些領域相關的測量問題上,森是一位無可懷疑的大師。”

圖書目錄

導論 以自由看待發展
第1章 自由的視角
1.1 不自由的形式
1.2 過程與機會
1.3 自由的兩種作用
1.4 評價體係:收入與可行能力
1.5 貧睏與不平等
1.6 收入與死亡率
1.7 自由、可行能力與生活質量
1.8 市場和自由
1.9 價值標準和賦值過程
1.10 傳統、文化與民主
1.11 結語
第2章 發展的目標和手段
2.1 自由的建構性和工具性作用
2.2 工具性自由
2.3 相互聯係及互補性
2.4 不同層麵的中國和印度對比
2.5 增長引發的社會安排
2.6 公共服務、低收入和相對成本
2.7 20世紀英國死亡率的降低
2.8 民主與政治激勵因素
2.9 結語
第3章 自由與正義的基礎
3.1 包括在內的與排除在外的信息
3.2 作為信息基礎的效用
3.3 功利主義視角的長處
3.4 功利主義視角的局限性
3.5 羅爾斯與自由權優先
3.6 諾齊剋和自由至上主義
3.7 效用、實際收入與人際比較
3.8 福利:多樣性與異質性
3.9 收入、資源和自由
3.10 福利、自由與可行能力
3.11 權數、評值與社會選擇
3.12 關於可行能力的信息:幾種不同用法
3.13 結語
第4章 以可行能力剝奪看待的貧睏
4.1 收入貧睏與可行能力貧睏
4.2 何種意義上的不平等?
4.3 失業和可行能力剝奪
4.4 醫療保健和死亡率:歐洲與美國的社會取嚮
4.5 印度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貧睏和剝奪
4.6 性彆不平等和失蹤的婦女
4.7 結語
第5章 市場、國傢與社會機會
5.1 市場、自由權與勞動
5.2 市場與效率
5.3 處境劣勢與自由不均等的配對效應
5.4 市場與利益集團
5.5 需要批判地審視市場的作用
5.6 需要一種多層麵的思路
5.7 相互依賴性與公共物品
5.8 公共支持與激勵因素
5.9 激勵因素、可行能力與功能性活動
5.10 扶助對象選定與手段核查
5.11 主體地位與信息基礎
5.12 財政審慎與綜閤考察的需要
5.13 結語
第6章 民主的重要性
6.1 經濟需要與政治自由
6.2 政治自由與民主的首要性
6.3 否定政治自由和公民權利的觀點
6.4 民主與經濟增長
6.5 窮人關心民主和政治權利嗎
6.6 政治自由的工具性作用
6.7 政治自由的建設性作用
6.8 民主的運作
6.9 民主的實踐與反對派的作用
6.10 結語
第7章 飢荒和其他危機
7.1 權益和互相依賴
7.2 飢荒的起因
7.3 飢荒的防止
7.4 飢荒與疏離
7.5 生産、多樣化經營和增長
7.6 就業途徑和主體問題
7.7 民主與飢荒的防止
7.8 激勵因素、信息與飢荒的防止
7.9 民主的保護作用
7.10 透明性、安全與亞洲金融危機
7.11 結語
第8章 婦女的主體地位與社會變化
8.1 主體地位與福利
8.2 閤作性衝突
8.3 對權益的認識
8.4 兒童生存率與婦女的主體地位
8.5 主體地位、解放與生育率降低
8.6 婦女的政治、社會與經濟作用
8.7 結語
第9章 人口、糧食與自由
9.1 是否存在世界糧食危機?
9.2 經濟激勵與糧食生産
9.3 人均糧食産量趨勢之外的因素
9.4 人口增長與提倡強製
9.5 強製與生育權
9.6 馬爾薩斯的分析
9.7 經濟或社會發展
9.8 年輕婦女權利的增強
9.9 外部因素、價值觀念與交流
9.10 強製的有效程度有多大
9.11 生育率降低的副作用與速度
9.12 強製的誘惑力
9.13 結語
第10章 文化與人權
10.1 三種批評
10.2 正當性批評
10.3 邏輯連貫性批評
10.4 “文化性批評”與亞洲價值觀
10.5 當代西方與獨特性
10.6 對孔子的解釋
10.7 阿育王和考底利耶
10.8 伊斯蘭的寬容
10.9 全球化:經濟、文化和權利
10.10 文化交流與無處不在的相互依賴
10.11 普適性前提
10.12 結語
第11章 社會選擇與個人行為
11.1 不可能定理與信息基礎
11.2 社會正義與更豐富的信息
11.3 社會交往與局部共識
11.4 有意追求的變化與無意造成的後果
11.5 來自中國的一些例子
11.6 社會價值觀與公共利益
11.7 價值觀在資本主義中的作用
11.8 商業倫理、誠信與契約
11.9 市場經濟中規範與製度的差異
11.10 製度、行為規範與黑手黨
11.11 環境、法規與價值觀
11.12 審慎、同情與承諾
11.13 動機選擇與進化生存
11.14 倫理價值標準與政策製定
11.15 腐敗、激勵因素與商業倫理
11.16 結語
第12章 個人自由與社會承諾
12.1 自由與責任之間的相互依賴
12.2 正義、自由與責任
12.3 自由造成的區彆何在
12.4 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彆
12.5 人力資本與人類可行能力
12.6 最終的結語
附錄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0 照例先说点儿题外话,时间宝贵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 我承认,与森相比,我对自由理解甚浅。 然而,我仍有自由谈谈自由这个话题。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篇文章很有可能谈得不够直截了当、淋漓尽致。但是,我还是要诚实地向诸位坦白,谈得不好的主要原...  

評分

很久以前看过这本书,囫囵吞枣,根本没抓到要点。近来想把自己读过的书再重新过一遍,随后一捻,就是MR.SEN。 但还没翻完第一章就不想继续了,回到目录页,挑着读了几节还感兴趣的主题,这本书就该放下了吧。 要说这本书的干货,其实就是SEN的几个观点。 1、自由是发展的目...  

評分

第4章 以可行能力剥夺看待的贫困 4.1收入贫困与可行能力贫困 可行能力的提高与收入增长存在正向关联,可行能力的改善既能以直接的、又能以间接的方式减少剥夺。 4.2何种意义上的不平等? 关于平等的历史思考,已建立了斯密的“不偏不倚的旁观者”、罗尔斯的“初始状态...  

評分

森这本书的基本理念已经在减少贫困、饥荒等政策领域成为常识。 核心观点: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p7 人之形象预设:agent 主体、能动者。p13 自由定义:一个人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的可行能力。p48。 可行能力:capability,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  

評分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森从伦理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对整个世界人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面临的贫穷、卫生、教育、粮食等等问题表达了关切,和非常严谨的分析。 森认为,传统的按GNP(或者人均或者总量或者GDP,whatever)衡量福利的做法不够全面和严谨。他...  

用戶評價

评分

稍微“左”瞭一點。

评分

這真是我近來讀到的最難受的翻譯

评分

阿瑪蒂亞 森的書對當時讀大一的我衝擊不是一般的大啊

评分

怎樣的發展觀?

评分

三點五吧。雖然說"自由既是發展的目的又是手段"這個命題很容易打動人,但是很多地方的論證真的很中庸,說瞭和沒說一樣。很多地方充滿瞭一股"事物都是普遍聯係的","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的味道。ps,說教育和醫療設施是半公共物品我實在是不能接受。明明就是帶正外部性的私人物品好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