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柏林的女權運動高潮中,女權主義提齣過一個著名的口號,叫:一個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條魚不需要自行車一樣。到瞭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傢女子婚姻介紹所的名字,叫做:魚在找它的自行車。
一個北京的婦女問題研究者認為,上海市民階級的婦女,在生活中看不見內心的理想,安身於小康的生活,沉湎於都市的時尚,生活的激情對於她們,就像自行車對於一條魚一樣。
陳丹燕認為:對生活的激情,對過一種不平凡的生活的要求,對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感情,這些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魚和自行車的關係。
《魚和它的自行車》通過一個上海女子從十七歲的女孩,到為人妻母的成長過程,她像氣球一樣每當吹大,就會破滅的愛情,她像雀斑一樣可以因為防護而變淺,但永不會消退的痛苦,通過她和大多數上海女子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經曆的故事,再現瞭魚到底是怎樣找它的自行車的。找到瞭以後魚又是怎樣照顧它的自行車。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條魚,還有一輛自行車。
陳丹燕,當代女作傢。1958年生於北京,八歲起移居上海。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1990年以前的創作以兒童文學和少女題材小說為主,有《女中學生三部麯》等作品,後開始成人文學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心動如水》《紐約假日》等。1997年齣版《獨生子女宣言》,1998年齣版《上海的風花雪月》,1999年齣版《上海的金枝玉葉》,2000年齣版《上海的紅顔遺事》。
我承认这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然而却深深打动了我,带着某种坠落和破灭的哀伤,字字句句直击我的内心。它的真,使我沉浸在这毁灭感之中,无法自拔。就是带着这样自虐般的快感,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一直认为最沉痛的悲伤,不是那种让人流泪不止,或者嚎啕大哭的感...
評分开始时,小说的氛围是抑郁的,患病的,稚嫩被埋在死亡的土壤下,努力想要开出花, 尔后,她赤脚走出了青春的河,理想像天边的一只鸟,飞出视野就万难回来,不知是什么被生活卡住喉咙。 我所看到的鱼和自行车,并不仅仅是她与他的关系,而更像是一个天真的人和这个世界、所有生...
評分我感兴趣的是这个书名。 这本小说,通过一个上海女子从十七岁的女孩,到为人妻母的成长过程,她像气球一样每当吹大,就会破灭的爱情,她像雀斑一样可以因为防护而变浅,但永不会消退的痛苦,通过她和大多数上海女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故事,再现了鱼到底是怎样找它的自行车...
評分我承认这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然而却深深打动了我,带着某种坠落和破灭的哀伤,字字句句直击我的内心。它的真,使我沉浸在这毁灭感之中,无法自拔。就是带着这样自虐般的快感,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一直认为最沉痛的悲伤,不是那种让人流泪不止,或者嚎啕大哭的感...
評分很早之前读过的书,都快忘了书中的故事。 印象中只有当时对自己盲目从书架上买回家的后悔,因为陈丹燕一贯淡定文字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女孩成长过程中幻想的破灭。 当时是不忍目睹的,潜意识里排斥。 可是,的确和她其他的一些书不同,是本不错的书。
2015年第111本:少女時期的主人公,自私、殘忍、自以為是,簡直讓人生厭,然而那種認為“自己可以男人從發黴的日常生活和討厭的中年婦女包圍中拯救齣來的豪情”,那種“一定要得到偉大愛情的決心”,卻又好像是青春應有的霸道與一廂情願。一直靜待生活奇跡的少女,在生活的磨礪下繳械投降,按部就班地走嚮平淡,卻宿命般地輸給那些前僕後繼、不甘平淡的心。這是命運的輪迴,也是人生的悖謬吧。
评分Naive and boring
评分文筆驚人
评分在高中最後的暑假裏,小媽媽買瞭這一本迴來,於是草草讀完。愛情……
评分人生就是在不甘心之中一步步變得平凡庸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