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剖析自我的真情之作: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奖项和盛誉都太轻了。
◆独家收录阎连科真挚长文《被我走丢了的家》,理解父辈的生活,看清自己的命运。
◆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散文协会和《新京报》《中国图书商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评为年度优 秀作品。
◆读完这本书,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一趟精神上的返乡之旅。
《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是阎连科对父辈的一次写作祭奠,是一个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
“我不断地回家、回家、再回家,把写作《我与父辈》当成一种赎罪和忏悔,直到觉得自己又是那块土地的儿子了,才可以重新上路远行。”
◆只有经历了灾难幻灭的人,经历了死亡般窒息的人,才能够正视乡村社会的深层隐语,阎连科把那些痛感统统压在自己的身上,去为一个民族背负黑色的棺椁并踩出一道道的墓志铭。
——鲁迅纪念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孙郁
◆连科天生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又是当代中国*有探索勇气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从不重复自己的写作经验,每一部都具有小说形式的探索性,开掘着新的令人喜悦的思想深度。
——复旦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陈思和
◆阎连科有一种愣劲,强行穿过荒诞地带,有一种不妥协的精神。或许他本来就是中国当代小说家中的共工,他为什么就不能头触不周山呢?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阎连科以一种令人迷恋的崇高挑战叙事的极限,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提醒我们应当直面我们不敢直面的现实,记住我们可能已经忘却的记忆。
——文学评论家 程德培
阎连科
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田湖,1978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写作,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客座教授。
曾获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及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入围2012年度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短名单、2013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获得第十二届马拉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2015年日本推特文学奖、2016年第六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
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荷、挪威、以色列、西班牙、塞尔维亚等二十多种语言出版。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炸裂志》
中篇小说 《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
短篇小说 《黑猪毛白猪毛》
散 文 《我与父辈》《田湖的孩子》
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的一部《故乡》凿开了乡土文学的源头,之后通过王鲁彦、许钦文、萧红、台静农、沈从文、阎连科、莫言等一批现当代作家的推动,乡土文学才慢慢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乡土文学”就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展现农村面貌,描写农民疾苦。这些乡土作家大多出生于...
评分作者在他50岁知天命的年纪里,忽然准备写一本书,来缅怀他已经过世的父亲、大伯和四叔,也即是他父辈的那代人。因为当他察觉到父辈那一代人都走了的时候,他忽然觉得他应该有一种责任,就是拼命回忆出他父辈那一代人的雪泥鸿爪——他们曾经说了什么?他们做过了什么?这成为了...
评分 评分 评分书,散文般地记录我、父亲、大伯和四叔之间的生活记忆,第一次看阎连科的书,更多的是感动,为书中文字的真诚感动,作者的家在偏远山区,“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虽然充满着无边的贫穷,却也充满着无边富裕的恩受。父亲的勤劳和忍耐为他的子女树立着榜样,母亲的节俭、贤能...
总说我们跟父母辈的人有代沟,说到底还是无法想象父母辈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或者说,生于八九十年代的我们很难理解五六十年代,父母辈们所经历的事情。
评分即使是描摹父辈及以上的人物,共同共情丝毫不受影响,部分段落的代入感简直被煽到哭泣不止。以书写上代叔伯父为主轴,开枝散叶般罩着下一代日复一日亘古不变的日子,穿插作者求学、务工、写作的经历,生命中段的回首不无彷徨犹疑,始终牢记父辈素朴的经验规训,于软弱善感的乡愁中突围而成为奋发的源动力,终于抵达历经漫漫岁月洗练出的人生另一边。选材亲切如是我闻,用语生动新鲜(颇爱以叠词反复凸显日常),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亲情力的乡村家族微史跃然纸上。父亲离世场景催泪十级,兄弟情谊令人感怀,他们以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保护泽被着后代不受死亡的侵扰,他们用宽厚深沉的爱意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筑起高墙,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永远年轻无忧,而一旦失去他们,我们便逐渐老去,便也朝着那一边慢慢走过去了。
评分在看的是这个版本,非常棒!
评分步帅语录:“帝王将相、精英贵族不是不应该研究,但吹捧剥削者和剥削制度的都是有罪的。”
评分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人生功课,就是阎连科在书中展示的一种试图理解故乡、父辈以及他们所象征的价值观的朴素、笨拙的努力。我们太过于习惯抱怨父辈的冥顽、固执和狭隘,埋怨他们如何不理解自己,与他们进行对话是如何艰难(这样的声音在豆瓣尤其常见),有多少人为理性对话做过真诚的努力?多少时候只是我们想隐藏自己之于父辈的优越感和不耐烦,就急着给他们贴上一个“不可理喻”的标签?答案只有自己知道。每一代人的价值观自由其经历所渗透,没有尝过致命的饥饿和匮乏滋味的我们,自然会对高油高糖的饮食癖好和囤积癖嗤之以鼻。对物质条件更充裕、受教育程度更高、见过的世界更广阔的年轻一代来说,“我们”理解“父辈”,跟“父辈”理解“我们”,哪个更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本书是个示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