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言自纪

卮言自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余英时
出品人:
页数:267
译者:
出版时间:2012-6-17
价格:36.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04511
丛书系列:余英时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余英时
  • 思想史
  • 序跋集
  • 历史
  • 文化史
  • 自序集
  • 散文随笔
  • 余英時
  • 自传
  • 散文
  • 回忆录
  • 哲思
  • 人生
  • 文学
  • 随笔
  • 思想
  • 个体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由彭国翔编。在半个世纪以上的学术生涯中,余英时先生的自序往往是其著作的点睛之笔。《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几乎囊括余先生历年来各种重要代表著作的自序,为读者提供了得见宫墙之美的津梁。读者由此可以领略其学术思想之大端与旨要。

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和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获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和名誉博士学位。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the John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目录信息

【余英时自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彭国翔先生合作,决定为我出版一套别出心裁的“作品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一部散文集、一部自序集、一部怀旧集,也许还加上一部访谈录。我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是别出心裁呢?因为其中所收都是我个人所感所思之作,与我在一般史学论著中尽量将自己放逐在外的风格,适成鲜明的对照。如果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概念,前者属于“有我之境”,后者属于“无我之境”。这“有我之境”便是本系列的别出心裁之所在。一九四九年秋季,我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读过一学期,燕园的师友和风景后来一直萦系在我的心头。一九七八年十月我随美国汉代研究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其他团员当然都认为到了北大,只有我一个人感觉是回到了离别二十九年的母校。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们一伙人经过未名湖畔时,我还极其匆忙地独自跑到当年的宿舍(燕大第二食堂)去探望了一下。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我刊行作品系列,我却仿佛感到:这是母校对于一个远方校友的亲切照顾。彭国翔先生费了极大的心力编选这一系列,我对他的感激不是一句寻常道谢之语能够表达于万一的。是为序。
余英时
2012 年2 月10 日于美国普林斯顿
目录
建立新的革命精神!
——《民主革命论》自序(1953) / 1
《到思维之路》再版自序(1981) / 7
《文明论衡》自序(1955) / 9
《自由与平等之间》自序(1955) / 11
《方以智晚节考》自序(1972) / 13
实证与诠释
——《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自序(1986) / 15
《方以智晚节考》新版序(2011) / 20
《论戴震与章学诚》自序(1975) / 22
《论戴震与章学诚》增订本自序(1996) / 31
《历史与思想》自序(1976) / 36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自序(1977) / 47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自序(1980) / 51
从史学看传统
——《史学与传统》自序(1981) / 55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自序(1986) / 68
“士魂商才”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1988) / 88
“明明直照吾家路”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新版自序(1986) / 92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版序(1997) / 100
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新版序(2010) / 103
《士与中国文化》自序(1987) / 119
《士与中国文化》新版自序(2003) / 129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自序(1987) / 137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自序(1988) / 144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新版自序(2011) / 146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自序(1991) / 148
《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自序(1992) / 152
《钱穆与中国文化》自序(1994) / 154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
——《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1995)/ 159
《现代儒学论》自序(1996) / 184
《论士衡史》自序(1998) / 192
《朱熹的历史世界》自序 / 194
北京三联书店“余英时作品系列”总序(2003) / 20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余英时文集》总序(2004) / 216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余英时文集》新序(2006) / 218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自序(2004) / 220
《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自序(2007) / 231
《会友集》自序(2008) / 234
《中国文化史通释》后记(2009) / 253
《人文与民主》自序(2010) / 256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试探》跋(2011) / 259
编后记 / 26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此篇札记的缘起于余英时先生关于钱穆先生及陈寅恪先生的评论,他认为他俩无法简单的认同于西方文化,也同时不能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于是“回翔瞻顾,自不免越来越感到陷入困境。” 据我所知,这俩人是这一思想倾向的合适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并不是个案,如果说...

评分

此篇札记的缘起于余英时先生关于钱穆先生及陈寅恪先生的评论,他认为他俩无法简单的认同于西方文化,也同时不能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于是“回翔瞻顾,自不免越来越感到陷入困境。” 据我所知,这俩人是这一思想倾向的合适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并不是个案,如果说...

评分

余英时这个名字,在大陆当代读书人心目中早已矗立为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符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钱锺书先生就许之为“海外独步”。2006年,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余英时,可说是整个中国知识界的一大盛事。有评论者认为,余英时在西方学界...  

评分

1949年秋季,余英时先生曾在燕京大学历史系二年级就读。燕园之内,未名湖畔(甚至还有湖上,因为余先生曾经在冬天未名湖的冰面上自修过溜冰),都曾经有过余先生的“游踪”。当年的燕京大学,早已是北京大学的校园;而昔日余先生住过的燕京大学第二食堂,现在也已是北京大学人...  

评分

此篇札记的缘起于余英时先生关于钱穆先生及陈寅恪先生的评论,他认为他俩无法简单的认同于西方文化,也同时不能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于是“回翔瞻顾,自不免越来越感到陷入困境。” 据我所知,这俩人是这一思想倾向的合适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并不是个案,如果说...

用户评价

评分

按需。

评分

余大师文集序言的集成,不过有些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关于新的革命精神那篇真是振聋发聩,尤其置于五十年代初,余说中国近百年的革命并非真正的革命,因为他只是旧社会的解体而非新社会的重建,不过要求中国的革命非激进形式乃至具有儒家精神,只怕当时还没做到充分理解。关于内在理路的辩解其实有些强词夺理,不强调某一方面自然是认为此一因素并非主要,这和作者说关于陈寅恪研究与政治无关一般。关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评价,余认为大足以概括下,这值得某些偏颇的人类学者认真体会下。相比于国内专业学者对于陈寅恪热的非专业性的不满,余相反更重视其自由独立精神层面,这和他对胡适的评价是一致的。关于民族主义的心理,余引用了“羡憎交织”十分形象。至于中西文化的价值,余基本是中西调和论。

评分

据说余的序言好于专文,看此书以观其大略。年老成名序言帝,传说中的学界潜规则?

评分

按需。

评分

1953年 香港:这四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冲决网罗的精神,弘毅的精神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精神——的融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健全的革命精神。(5) 1981 康州:我当时并不敢奢望可以感动天神来灭火,但是我的确觉得自己是曾经侨居陀山的鹦鹉,不能不在故山大火之际尽一点心意。所以50年代初期我在香港所写的一些不成熟的东西都可以看做鹦鹉羽翼上所濡的水点。(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