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科学史 科学哲学 科学 思想史 哲学 科普 张卜天 历史
发表于2025-05-29
世界的重新创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关于科学革命的最新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学界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作者将最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从而解释了近代科学为何最终产生于欧洲而非古希腊、中国或伊斯兰世界,更别具慧眼地关注了近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新问题。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H· 弗洛里斯· 科恩(H. Floris Cohen),1946年生,荷兰科学史家,曾任莱顿布尔哈夫博物馆馆长(1975~1982),特温特大学科学史教授(1982~2001),2007年起任乌德勒支大学比较科学史教授。其代表作有:《量化音乐:科学革命第一阶段的音乐科学》、《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近代科学如何产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等等。
四年后重读,随手又翻了翻科恩那本巨厚的科学革命“超大综述”,充实了也重新梳理了当时的笔记,对很多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自然认识形式转化和文化迁移的解释架构真是很有说服力,对牛顿、惠更斯、胡克、笛卡儿等的思想源流,着墨不多却清澈见底。吴国盛在书评中表示希腊的两种自然认识形式应是共享同一传统,有些共性和互动,并非差异鲜明壁垒森严,并且认为科恩忽略了博物学传统(的确,书中只有一两处略提及)。也有道理,但限于篇幅体例,作者有侧重取舍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作者表达希腊两种自然认识形式的差异和隔离,其实是相对于后两次文化迁移中的发展和转变而言的,只是程度的差别。至于博物学传统,何时何地建立,何以发展,何以勃兴,何以衰落,还有待大量的史学研究做支撑,恐还不足以进入科恩自然认识—文化迁移的框架体系。不愧经典。
评分我不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总有种牵强附会之感......
评分将复杂的问题还原成关键的线索构建起来的漂亮的科学史理论。区分以雅典为中心的四种自然哲学和以亚历山大为中心的“抽象的-数学的”自然认识,认为在伽利略那里发生了亚历山大加的转变,“抽象的-数学的”自然认识第一次与实在密切关联了起来。然后笛卡尔果然是个难点,科恩将其归于雅典传统,认为在他那里古代原子论的物质微粒与运动机制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解释模式,雅典也变成了雅典加;最后是培根,是新教影响下的一个“发现的-实验的”取向。三者经过惠根斯和胡克的努力,在牛顿那里达到思辨、数学与实验的综合。真的很漂亮,就连那个老套的“西方以外为什么没有科学”的问题也在这个视角下有了新光彩,按照科恩的说法,亚历山大加可能出现在伊斯兰,但是雅典加和新教的“发现的-实验的”自然观却完全不会。
评分从中能发现建筑学是如何衰落的。。。稍稍罗嗦了些
评分重读之后感觉大为不同,逻辑和事实链条异常的清晰,此书也许目前是对16到17世纪科学史最为精细与最具说服力的解释,高中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惠更斯、牛顿、伽利略、开普勒这些名不再是一个符号。此书推荐结合《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一起阅读,最好在看完编史学研究之后进行,可以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编史学研究给出了问题以及他人可能的解答,而此书给出了作者的答案。此书超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科学史著作的地方在于其犀利且深入的概念总结以及与“各种自然认识形式、哲学流派“紧密结合的细致的历史回顾,编史学研究一些谜题在这本书里面也有了明确答案,尤为精彩的是书中对科学革命中笛卡尔的位置的评价,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结果从哥白尼到开普勒、伽利略再到惠更斯、胡克、年轻的牛顿再到最后的牛顿的转变过程事无巨细的讲解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世界的重新创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