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作家张纯如于1997年出版的非文学畅销书《南京大屠杀》跻身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冠军。2004年,张纯如开枪自杀。从2007年起,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耗费六年时间写成这本回忆录,细腻地为读者呈现了女儿36年的人生:张纯如童年时自办的报纸,她早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一名年轻历史学者的冉冉升起,与儿子的自闭症作斗争的历程,以及悲剧性的自杀。《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充分证明,张纯如确为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母女之间深切美丽的爱与疼痛。
"
在这部耗时六年完成的传记中,张盈盈除了回忆女儿36年短暂而光彩的一生外,更是首次就外界关心的张纯如自杀原因做出了说明。“写书的进程,亦是抚平自己心坎伤疗的过程。同时也希望藉由张纯如短暂、传奇、不懈寻求的毕生,给更多人以鼓励。
04年张纯如自杀的时候,我处在初中和高中的交接点。那时候南方周末有一到两个整版报道张纯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和吞枪自杀,以及当时出于荷尔蒙爆发的惋惜之情。毕竟,我很难理解一个和南京大屠杀没有直接关系的美籍华人却因为它而放弃了生命。这之后,...
评分对张纯如的最初印象停留在当年关于她自杀的报道,新闻中提到她致力于向世界揭露被掩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那时挺佩服这个女子。如今有机会阅读她母亲写的回忆录,尝试去了解围绕她的那些谜团。 1. 张纯如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根据她母亲的介绍,张纯如生性敏感,对一些事情有着先...
评分原本很想给5星的,同样是身为母亲写与儿女有关,较《给孩子一个间隔年》无论文笔、深度好太多。作者用科学家的严谨把各个事件的日期都标记到令人惊叹的程度。 但是读了过半越来越冷静。作为母亲,作者能够详略得当(有没有春秋笔法就不知道了)从出生到终结叙述女儿的一生,诚...
评分还没有读完这本书 我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写些什么来记录我心中的感受。 第一次得知张纯如这个名字实在高中语文课堂上 老师把她当做作文素材人物介绍给了我们。也是从那时起 我得知了这个女子年轻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她是一个美籍华人 甚至于在写书之前 她几乎从未踏足过...
评分这是我在豆瓣推荐上看到的书,原以为那只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人物传记,或许稍微特殊一点的,就是它与历史相关,在那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张纯如是谁,不知道她跟南京大屠杀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为当初无知的自己感到羞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竟然不知道这个第一次在全世界人们面...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纯如的母亲,她和丈夫都在美国高校里工作,都是自然科学家,所以张纯如的家教背景相当不错。从作者主观的叙述中也能看到她成长的环境总体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她最终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神崩溃,以至自杀,确实令人扼腕。大概这样的结果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吧?以前我一直以为张纯如的死是由于调查大屠杀幸存者以及翻阅触目惊心史料加上日本右翼势力的人身威胁综合形成的巨大压力,现在才知道张纯如极可能是药物治疗的牺牲品——倘如此则西医之危害也是亟需引起重视和警觉的。但在我看来张纯如的悲剧还有一个原因:美国商业化的写作生产机制对作家的伤害是很大的,我看张纯如的出名过程也觉得似乎她的家人们对此机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他们如果能多读些道家的东西,大概会明白养精蓄锐对作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多关键。
评分出乎意料非常好看。如果这不是张纯如,也比那些什么哈佛女孩之类的好看一百倍。可以看出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轨迹,以及美国的一些教育背景。一些理念我颇为认同
评分妈妈心里的女儿 永远都是最最美丽可爱的
评分看了半本《如何科学养育孩子指南》后我才反应过来,其实我不应该看这本书而是直接去看张纯如写的那本知名书籍,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描述了她的女儿从小就是多么的聪明,多么了“美丽的惊人”(必须承认我被这种自吹自擂倒了胃口),在她的笔下张纯如的激情令人钦佩,可也暴露了她的得失心过重,任何一点儿挫折都能使她深受打击(至少她妈是这么写的),所以最终到底是不是医生滥用精神类药物压垮了她,见仁见智吧
评分一个一腔赤诚热情的人恰逢复杂的世界。太好强了,精力十足,野心勃勃。看完很纳闷为什么丈夫没有发挥很好的缓和作用。母亲张盈盈认为是抗抑郁药物导致纯如自杀,却没想清楚是什么导致了她的抑郁。那次的精神崩溃绝不是突发,而是一直以来的巨大压力累积造成的。不过不得不说,真心觉得纯如好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