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来自对阿伦贝皮 (巴西巴伊亚州)的数次考察:1962年,1964年,1965年,1973年,1980年,从1982年到1987年每年,1990年代早期,以及2003年和2004年。本书的结构基于20世纪60年代村庄和当代社区的比较。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绍了从196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阿伦贝皮在受外界文化影响之前的基本信息。改变的主要动力是渔业、旅游业、嬉皮士文化入侵、工业污染,以及通过与州府萨尔瓦多之间道路修筑实现的都市化。
在我离开阿伦贝皮八年之后重返该地(见第六章),也就是从1973年开始,上述这些趋势以及经济发展都大大改变了当地生活。我在1973年的田野工作描绘了阿伦贝皮的变迁景象。接下去的第六章描述了1973年的阿伦贝皮,这一章提供了一个过渡,将第四部分(第七章到第十五章)联系起来,在这部分描述了当代社区的巨大转变。阿伦贝皮的改变甚至可以与萨尔瓦多——巴西第三大城市,拥有超过三百万人口——相比较,她正是通过这种变化进入了现代世界体系。本书讲述的就是变迁的故事——阿伦贝皮的全球化。
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196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位;196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系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系主任,1968年任教于该校。1991年因其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受大学及密歇根州政府表彰。1992年荣获密歇根大学文学、科学与艺术学院杰出教学奖。1999年美国人类学会(AAA)授予科塔克教授AAA/梅菲尔德奖,以表彰其在人类学研究生教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科塔克教授曾在巴西(自1962年)、马达加斯加(自1966年)和美国进行民族志田野调查。他主要研究地方文化与更大体系的整合——与抗拒整合——过程。这一方向将他早期对非洲和马达加斯生态与国家形成方面的研究,与新近关于全球化变迁、国家与跨国文化及大众媒体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去民族中心主义: “人类学致力于践行‘通过认识他者的文化,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一信条。我们通过认识有着极大差异的信仰和实践,质疑我们自己信仰和实践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在很多国家都有很好的朋友和令人尊敬的同事,就很难滋生民族中心主义。正因我生活在海外,我...
评分长久以来,书写民族志的人类学家之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规矩:和旅游局对着干。 既然旅行的核心诱惑在于“差异”,那么宣传机器的首要任务就是,制造差异和惊奇的公共符号,以迎合这种极具消费能力的诉求。 现代个体感知到的“自我”,是灵魂脱壳的。它比此前任何时代都渴望脱...
评分去民族中心主义: “人类学致力于践行‘通过认识他者的文化,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一信条。我们通过认识有着极大差异的信仰和实践,质疑我们自己信仰和实践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在很多国家都有很好的朋友和令人尊敬的同事,就很难滋生民族中心主义。正因我生活在海外,我...
评分 评分结构性变迁,如本文中的社会经济平等的下层渔业社会变迁到以机械动力为生产驱动力的社会(又称工业化社会),必然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层,经济分层的结果是,社会结构也就逐渐分层。 在结构化变迁的过程中,个人经济的成功,除了运气外,离不开本人的勤奋,远见和创新。 中...
前后四十多年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全景民族志。
评分张老师赠书啊surreal//作者对阿伦贝皮这个地方真是充满了热爱~小渔村几十年间的变化和现在的中国有些相似,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变迁“适应变迁的个体”有意思啊。 最后托梅的故事让我没来由地想起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某个人物;说嬉皮的那段还提到贾格尔和詹妮斯乔普林的八卦= =
评分张老师的大作!
评分乡村-城市;传统-现代;冲突下的民族志书写。可配合作者的《人类学》以及《改变人类学》看。
评分关于变迁的民族志,或许因为是教材,所以叙述中有方法相关的自我讨论(第一版部分)|纵向多主题与变迁的张力,横向的深入相对的浅(所以也是教材的缘故?或者本身社区不太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