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1973年10月3日生于成都平原一个小镇。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虽身居校园,却时刻关注时代和人生。这里所说的“抽屉文学”,主要是指他在大学时代所写的一系列散文,包括随笔,笔记,杂文,论文等,收入他自己油印的四本集子《行者手记》《明天》、《远方》、《思人》。文中“所思所想 ,所呼所喊 ,无不字字锋芒,不留余地” 于是,一方面他的行文中充满了赤诚率直的青春朝气,而另一方面,又往往表现出思路见解的离经叛道和偏激浅稚,所以大多难以发表,只能抽屉深深锁文章,故而得来“抽屉文学”之名。后来由于一次机遇,才由贺雄飞先生在“草原部落・黑马文丛”中编选出版,分为《火与冰》与《铁屋中的呐喊》两本结集。
余杰,1973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平原一个美丽的小镇。十三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中学时代发表各类作品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思想早熟,承接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余绪,崇尚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北大求学期间,创作近两百万字的文化评论和思想随笔。1998年,部分作品结集为《火与冰》出版。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大背景下,该书对北大现状及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尖锐批判和深切反思,立即在读者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并被视为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批语立场和独立精神回归的标志之一。该书迅速风行大学校园,印行近百万册。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文化批语、时致批评的写作,同时尝试小说、游记、报告文学等跨文体写作,并继续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处女作《火与冰》被席殊读书俱乐部评为1998年“十大好书”(文学类)之一;社会评论《为自由而战》获《亚洲周刊》(英文版)“2000年度最佳评论奖”;2002年获纽约万人杰基金会之“万人杰文化新闻获”;2003年入选美国“国际访问者计划”;2004年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法国文化部访问学者。现为独立写作者,独立中文作家笔会会员、理事。
抬头望见的是如缝的天空,脚下踏着的是又冷又硬的柏油路,住的是钢筋水泥樊笼,每天步履匆匆,像机器人一般工作休息,又像动物一般纵欲寻乐。这就是现代人肉体所处的环境。黄沙漫漫,尘土飞扬,大地因饥渴而龟裂的干土,就像人类少了滋润而泛白的嘴唇。那片贫瘠的土地就是...
评分注:应学校和我们社团合办的读书征文活动所写。 又:我看到一些人评价余杰时总说他的文章浅薄,但我从这些对余杰的批评只看出了他们自己的自作清高。所谓的余杰的浅薄是青春的浅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余杰的热血和铁骨却是这个时代所紧缺的;余杰所说的那些“常识”也是这个...
评分思想是深刻的,语言也是犀利的。不过感觉作者的表情太严肃了,还是比较喜欢孔庆东那种大头大脑憨一点的风格。
评分怪才?还嫩着呢。看了他的《铁屋中的呐喊》、《老鼠爱大米》、《香草山》,觉得这孩子是在装成熟,或者是被北大催熟的,外面看着光鲜,里面还是青涩的。 余杰,俺也不多说你了,给你留着点面子,毕竟小后生还有发展的余地的。 我的博客:http://betty516.yculblog.com
评分怎么说呢,这是一本足矣让我听得到呐喊之声的作品. 我的确曾一度沉浸在这样的文字当中,为着自己是一个刚刚步入文学殿堂的青年而细细品味着余杰的文字,并从中汲取养分.对于我而言,可以这么说,余杰的文字在某种曾度上启迪了我.而我也曾以余杰为榜样,学习他的文风他文中透露出来的...
还真是影响了好久。
评分早年激动人心的文字
评分在郁闷年代,偏激也是一种美。
评分叫嚣的浅薄
评分文笔还是不错的~ 但愿流亡美国的生活不会磨平他的意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