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1973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平原一个美丽的小镇。十三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中学时代发表各类作品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思想早熟,承接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余绪,崇尚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北大求学期间,创作近两百万字的文化评论和思想随笔。1998年,部分作品结集为《火与冰》出版。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大背景下,该书对北大现状及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尖锐批判和深切反思,立即在读者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并被视为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批语立场和独立精神回归的标志之一。该书迅速风行大学校园,印行近百万册。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文化批语、时致批评的写作,同时尝试小说、游记、报告文学等跨文体写作,并继续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处女作《火与冰》被席殊读书俱乐部评为1998年“十大好书”(文学类)之一;社会评论《为自由而战》获《亚洲周刊》(英文版)“2000年度最佳评论奖”;2002年获纽约万人杰基金会之“万人杰文化新闻获”;2003年入选美国“国际访问者计划”;2004年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法国文化部访问学者。现为独立写作者,独立中文作家笔会会员、理事。
余杰,1973年10月3日生于成都平原一个小镇。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虽身居校园,却时刻关注时代和人生。这里所说的“抽屉文学”,主要是指他在大学时代所写的一系列散文,包括随笔,笔记,杂文,论文等,收入他自己油印的四本集子《行者手记》《明天》、《远方》、《思人》。文中“所思所想 ,所呼所喊 ,无不字字锋芒,不留余地” 于是,一方面他的行文中充满了赤诚率直的青春朝气,而另一方面,又往往表现出思路见解的离经叛道和偏激浅稚,所以大多难以发表,只能抽屉深深锁文章,故而得来“抽屉文学”之名。后来由于一次机遇,才由贺雄飞先生在“草原部落・黑马文丛”中编选出版,分为《火与冰》与《铁屋中的呐喊》两本结集。
思想是深刻的,语言也是犀利的。不过感觉作者的表情太严肃了,还是比较喜欢孔庆东那种大头大脑憨一点的风格。
评分抬头望见的是如缝的天空,脚下踏着的是又冷又硬的柏油路,住的是钢筋水泥樊笼,每天步履匆匆,像机器人一般工作休息,又像动物一般纵欲寻乐。这就是现代人肉体所处的环境。黄沙漫漫,尘土飞扬,大地因饥渴而龟裂的干土,就像人类少了滋润而泛白的嘴唇。那片贫瘠的土地就是...
评分第一次遇见余杰的书,是在2013年,翰墨轩旧书斋的老板拿着《铁屋中的呐喊》对我说:“这是一个北大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写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文字难以出版,只能放在抽屉当中,所以又叫它抽屉文学。”那时自己对这类书籍并不感兴趣,也难以认识到书的价值,所以尽管后来数次久...
评分人浮躁了,没有耐心再看下去。把它带回来,放在书架上。 别好书签,就是这样了。 也许有一天,再继续看吧。
评分我是在大一的时候读到这本书的,之前已经读了他的《受伤的芦苇》感觉很不错,从此就喜欢上他的行文风格和尖锐思想。余的语言和反思精神真的很值得年轻人学习。年轻的时候读他的书,总有一股冲动,要做点什么似的。难怪大陆要禁他的书。建议大家去看他的文章,保证值得一读 !
中学时候还是看他看得多的
评分文笔还是不错的~ 但愿流亡美国的生活不会磨平他的意志
评分高中时代的启蒙书,老友在高中时代的放逐日子里路过湖南大学时在地摊上买的,此书是一个起点。
评分12岁的精神启蒙读物,那时去他的签售会+讲座,万人空巷,在图书馆的讲堂里搞讲座,过道上全都是人,水泄不通,当时读初二的我拿个笔记本速记了30多页。
评分高中时代的启蒙书,老友在高中时代的放逐日子里路过湖南大学时在地摊上买的,此书是一个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