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到农村插队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过多部诗集、随笔集和小说。近年作品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诗集)、《世界何以辽阔》(诗文集)、《安放》(随笔)、《一直向北》(随笔)、《倾听与诉说》(随笔)等。
【雨枫试读】《上课纪》——一个麻木的青年的世界观 By 马凤洁 读完这本《上课纪》,其实心里有些小疙瘩,并不很舒服,也并不愉悦。大概因为平日里自己就是个对人对事不太敏感的青年,对于政治、经济尤其麻木。或许要被很多人骂了,怎么如此没有责任感,对自己生活着的社...
评分《上课记》类似记实文学的风格,小妮老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现今校园发生的一切,对于学生的困惑、迷惘,不盲目指导、评价。这首先就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们谁又敢说,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就绝对是正确的,做为大学生必须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真正的教育在哪里?《上课记》 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教师团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学校和学生,但是中国的教育呢?陈丹青说,中国有教育吗?中国只有考试。虽然并不全面但是很深刻,中国的中学教育几乎被考试所占领,在里面看不到什么教育了。那么小学有教育吗?...
评分2011年,我看了何伟的《江城》,一个美国人在涪陵当老师的见闻。关于小城涪陵,很多中国人除了涪陵榨菜,其他想象大概只是空白。何伟在书中写出的种种文化差异和冲突,都鲜明生动,犹如蘸了浓浓的油彩,一笔笔重重勾勒出来的油画。 所以,最初看王小妮的《上课记》,像一个人...
评分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同样身为教师的自己...
平实而温情的笔调 勾勒出一个课堂 一座校园的模样 那是属于一位文学课老师的回忆 也是属于为她所教育的学生的 推延开来 在那影影绰绰的人群和刻写真实的字里行间 也看得到我们自己。而对学生来说 那个来自讲台的角度 对理解自己也是很必要的吧。
评分总之,再细腻的感受,于改变,还是无意义。
评分夜读,恍惚重新回到课堂,回到无尽的骚动的大学时代。
评分夜读,恍惚重新回到课堂,回到无尽的骚动的大学时代。
评分第一眼看成《上学记》,于是搞混了。对于我这个对教师有阴影的学生来说,总能读出一种居高临下我最正确的味道来。三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