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到农村插队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过多部诗集、随笔集和小说。近年作品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诗集)、《世界何以辽阔》(诗文集)、《安放》(随笔)、《一直向北》(随笔)、《倾听与诉说》(随笔)等。
2011年,我看了何伟的《江城》,一个美国人在涪陵当老师的见闻。关于小城涪陵,很多中国人除了涪陵榨菜,其他想象大概只是空白。何伟在书中写出的种种文化差异和冲突,都鲜明生动,犹如蘸了浓浓的油彩,一笔笔重重勾勒出来的油画。 所以,最初看王小妮的《上课记》,像一个人...
评分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同样身为教师的自己...
评分《上课记》类似记实文学的风格,小妮老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现今校园发生的一切,对于学生的困惑、迷惘,不盲目指导、评价。这首先就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们谁又敢说,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就绝对是正确的,做为大学生必须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本人于1989年参加教育工作,做的一直是底层的活儿——被教育(这句话不是原创,无耻地剽窃了)。在这长达18年的被教育生涯里,很少碰见心智健全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揪眼皮扇耳光罚站打手心,就跟叫家长一样都是家常便饭。四年级时的数学老师经常猥亵某个长相可爱的男同学...
评分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同样身为教师的自己...
温情.
评分白描笔法很棒,寥寥几百字,实在能把这种玩儿命才考上二三本大学的孩子心理写的淋漓尽致。读着能理解,但是不认同。我觉得作者了不起,她比这些孩子高很多,但是笔下的字表达出的除了爱就是同情叹息,很是宽容了不起啊。
评分平实而温情的笔调 勾勒出一个课堂 一座校园的模样 那是属于一位文学课老师的回忆 也是属于为她所教育的学生的 推延开来 在那影影绰绰的人群和刻写真实的字里行间 也看得到我们自己。而对学生来说 那个来自讲台的角度 对理解自己也是很必要的吧。
评分江城和这本书里都有写到上课,时间相距十多年,有一些东西却还残留不变。王小妮老师带着距离写下她的观感、体会,贵在真而诚。
评分如果并不只是把教书当成一项糊口的职业,尚怀有“育人”之志向,那么,我想,在中国当老师是一件痛苦的事。且不说行政治校,中小学老师必然面临升升学率的压力,且还得执行意识形态指令。所做的,大抵是与现代教育之精神相违背的。并非是培养孩子,而是愚化,奴化孩子。作者所面临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一年六千块的学费对于其中不少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却偏偏还要在专业名为“影视文学”的框架下叫他们写作,跟他们讲诗意。有一种微妙的讽刺和可笑。然而——“如果一切都是徒劳,那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