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到农村插队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过多部诗集、随笔集和小说。近年作品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诗集)、《世界何以辽阔》(诗文集)、《安放》(随笔)、《一直向北》(随笔)、《倾听与诉说》(随笔)等。
写下这样的题目,是全盘照抄了王小妮的文字,问题在于,即便是抄袭,也可能仍旧违背了王小妮的本意。她原本要表达的是,她在几年高校教学的生涯中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那些为了学生所做的努力,即使在别人眼中都是徒劳,她也不愿束手待毙,哪怕是飞蛾扑火。否则,人文还叫什么...
评分王小妮无疑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大学老师,初为人师的热情和审慎,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洞察和探究,让这本书格外地踏实有力。“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这份执着令人动容,理想主义的气息总是苦涩而迷人。 书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底层的农村,他们的日子离轻松安逸很远...
评分写下这样的题目,是全盘照抄了王小妮的文字,问题在于,即便是抄袭,也可能仍旧违背了王小妮的本意。她原本要表达的是,她在几年高校教学的生涯中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那些为了学生所做的努力,即使在别人眼中都是徒劳,她也不愿束手待毙,哪怕是飞蛾扑火。否则,人文还叫什么...
评分《上课记》类似记实文学的风格,小妮老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现今校园发生的一切,对于学生的困惑、迷惘,不盲目指导、评价。这首先就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们谁又敢说,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就绝对是正确的,做为大学生必须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我知道若不马上写下来,过几天就再也不会写了。 昨天兆音和思怡过来,我说你们一定要看看《上课记》,你们是2008级的大学生,王小妮她也写了她2008级的学生。 一个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影视与写作的前诗人老师,她究竟做到了什么? 她说:“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所地道的底层...
夜读,恍惚重新回到课堂,回到无尽的骚动的大学时代。
评分不明觉厉的流水账
评分看前20%左右的时候颇感无聊,直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口味也实在太淡了点吧,然后……然后的文章就开始有味道起来。虽然慨叹自己不曾在大学阶段遇到这样的老师,但是转念又想,就大学时候那个状态的我,碰到这样的老师,大抵也是不会珍惜的吧……觉得这样的老师应该教高中,如果高中就能过了启蒙关,那大学路会走得有意义得多,但是高中的框框远远多于大学,这样的老师在高中多半会悲剧……所以……说来说去……又要无奈地往制度去归结了,当然,这样的老师多少是鼓舞人的,是充满希望的。推崇作者的一句话,“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另外,这本书的编辑有点小坏,凡是删节的地方没有暗搓搓和谐掉,而是都标注了“编者注:此处有删节”,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评分江城和这本书里都有写到上课,时间相距十多年,有一些东西却还残留不变。王小妮老师带着距离写下她的观感、体会,贵在真而诚。
评分有代沟。多虑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