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到农村插队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过多部诗集、随笔集和小说。近年作品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诗集)、《世界何以辽阔》(诗文集)、《安放》(随笔)、《一直向北》(随笔)、《倾听与诉说》(随笔)等。
作者:邓郁 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 7月的某个凌晨。两点半,纪录片导演邓伯超正抽着烟,在北京通州刚搬的家里敲着键盘。楼上住户下水道的管子并没有封进水泥,赤裸裸地悬在头顶,他能清楚听见“他们拉出的屎,在管道里砸出的闷响,是一种不能扩散的回音,着实震颤了室内的...
评分拿起这本书,先在前言里看到这段话:“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想起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假设你去支教了,又能改...
评分整个大地,因为我而满盈——关于王小妮《上课记》 下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我曾就读的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位大一孩子打过来的,跟我说了很多大一孩子的困惑。我跟她说,正如你现在已经意识到的,过去12年的应试教育,把你们压成了扁平状。此前12年的以考试为最主要核心...
评分写下这样的题目,是全盘照抄了王小妮的文字,问题在于,即便是抄袭,也可能仍旧违背了王小妮的本意。她原本要表达的是,她在几年高校教学的生涯中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那些为了学生所做的努力,即使在别人眼中都是徒劳,她也不愿束手待毙,哪怕是飞蛾扑火。否则,人文还叫什么...
评分2011年,我看了何伟的《江城》,一个美国人在涪陵当老师的见闻。关于小城涪陵,很多中国人除了涪陵榨菜,其他想象大概只是空白。何伟在书中写出的种种文化差异和冲突,都鲜明生动,犹如蘸了浓浓的油彩,一笔笔重重勾勒出来的油画。 所以,最初看王小妮的《上课记》,像一个人...
看前20%左右的时候颇感无聊,直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口味也实在太淡了点吧,然后……然后的文章就开始有味道起来。虽然慨叹自己不曾在大学阶段遇到这样的老师,但是转念又想,就大学时候那个状态的我,碰到这样的老师,大抵也是不会珍惜的吧……觉得这样的老师应该教高中,如果高中就能过了启蒙关,那大学路会走得有意义得多,但是高中的框框远远多于大学,这样的老师在高中多半会悲剧……所以……说来说去……又要无奈地往制度去归结了,当然,这样的老师多少是鼓舞人的,是充满希望的。推崇作者的一句话,“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另外,这本书的编辑有点小坏,凡是删节的地方没有暗搓搓和谐掉,而是都标注了“编者注:此处有删节”,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评分总之,再细腻的感受,于改变,还是无意义。
评分平实而温情的笔调 勾勒出一个课堂 一座校园的模样 那是属于一位文学课老师的回忆 也是属于为她所教育的学生的 推延开来 在那影影绰绰的人群和刻写真实的字里行间 也看得到我们自己。而对学生来说 那个来自讲台的角度 对理解自己也是很必要的吧。
评分夜读,恍惚重新回到课堂,回到无尽的骚动的大学时代。
评分休憩83rd,大道至简,十分简约不加修饰的文字,实实在在的做到了简约不简单,一路引发我的回忆和思索,薄薄一本书几乎读了一天,我阅读这本书时的感觉十分好,是因为我在阅读自己,这本书只是催化剂,针对书的内容我几乎没有任何想说点什么的。这本书的风评也必定因人而异分化严重,我很享受这种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