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齣生於上海,原名張煐。1922年遷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迴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1930年改名張愛玲,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兩年後,發錶《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鬍蘭成。1944與鬍蘭成結婚,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1947年與鬍蘭成離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離港赴美,並拜訪鬍適。1956年結識劇作傢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1967年賴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封锁》与《倾城之恋》是两个起因为“中断”的故事,正如《封锁》一开始写的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 ” 是种偶然,一切都在无预知的状态下发生了。《倾城之恋》讲的是主人公的命运因为战争的“中断”而产生戏剧化的转折,有个温暖的结尾。而《封锁》...
評分生活,需要印象派的画笔,在过于规矩生冷的线条上晕染一笔。无需更多,只那么一笔,便足以倾注今生,恒不褪色。 于千万人中,惊鸿一瞥,只见得那样的浮光掠影。如此清透,这般纯粹。是没有沉杂的烟云,是没有凝重的呼吸,于是,种种不安罪责一一卸下,心生轻翼般游...
評分第一篇反复看的张的作品是《金锁记》,从中get到精妙之处,之后便穿越到张用文字编织出的老上海大世界。文中人物的对话、每一笔环境描写、每个细节的刻画,仿佛纪录片的镜头,将一个逝去的老上海清晰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这种品茶般的阅读体验,有点像《红楼梦》的风格。书中记...
評分看完金锁记 感觉像一尊塑着金身的大佛表面慈祥 肚里却被挖了个全空 若这样落得轻飘飘的干净也罢 只可惜这里面还晃荡着那金器熔化腐臭的汤 烫的发冷的让虔诚而渴望的人 毫无征兆的被腐蚀 人不人,鬼不鬼 煎熬变成了独立于世的“修行” 直至尸骨荡然无存 也没想个明白生死是非 这...
評分躺在床上看《金锁记》,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2点,这本编入了张爱玲1943年的短篇小说集于我来说算是重读。上一次读大概是是高中的时候,只记得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张爱玲的小说集,除了没有收录《金锁记》以外,书的名字是《倾城之恋》。 我不是张迷,幸好不是。在我私人的阅读...
年紀輕輕看世人眼光太毒
评分最
评分她的文字是種毒藥。底下的女人卻有太多讓人生畏的靡麗。
评分最著名的幾部小說。也的確好看。
评分年紀輕輕看世人眼光太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